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教育部長杜正勝談廖瓊枝老師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pJxOUmLERbl_ohPvJd_Rsxy/article?mid=876&prev=917&next=872&l=a&fid=11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tyrell5949約會如何有好感?沐浴乳巨蟹男愛一個人的表現((拜託
教育部長杜正勝談廖瓊枝老師
教育部長杜正勝談 廖瓊枝 老師原文作者:杜正勝原文出處:中華民國 教育部網站談起本土藝術文化,想到上回與歌仔戲國寶級大師廖瓊枝的一席話,教育部長期對於本土藝術文化薪傳的重視有所偏頗,這是教育部感到虧欠與汗顏之處。過去的教化教育裡,有一段時間知識份子對歌仔戲有著不入流的刻板錯誤印象,導致進入主政階層也漠視歌仔戲這項本土藝術的傳承,一切都是靠著民間力量才得以保存下這項最具台灣味的本土藝術。 廖瓊枝 老師曾在1988年得到民族藝術薪傳獎,也曾得到民族藝術藝師獎,這兩個獎項都是教部頒的,但教育部卻未在歌仔戲層面,多請 廖 老師或支持她對本土文化藝術更進一步推廣,著實令人汗顏。為了傳承, 廖 老師在58歲的時候才去學開車,時至今日,一位已高齡七十的長者,都還開著車倒處去教授歌仔戲,這份為了傳承本土藝術文化的堅持,令人動容。
[傳承辛酸淚]
傳承的過程是辛酸的,自掏腰包推廣不說,談起歌仔戲在民國六十年代,是歌仔戲最沒落的時候,那個時候雖不是被禁的年代,但先前受到長期的壓迫, 廖 老師感慨地說「差一點斷根了」。 廖 老師分析那時候歌仔戲的困境,是因為語言、重視外來文化、不重視薪傳的關係,讓歌仔戲不但差點斷根,還走形變樣,有感於它的走形變樣令人憂心。她認為,歌仔戲是從這塊本地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如此下去是對不起祖先,祖先也是絞盡腦汁發揚出來的,發展過程中當然也融入不少其他的藝術,是一代代費盡心思,才有今天的藝術性,斷根未免可惜。因此七十年代起有開始有人重視這項本土藝術,歌仔戲也才有了重生的契機。只是在長期漠視之後,她認為應該把傳承帶入校園,提升藝師素質,因此招大學生研習,培練種子藝師,但那個時候,社會普遍仍存在不當印象,年輕學員雖然學得興趣盎然,但第一次演出時,學員要求不要在海報上登出自己的名字,因為害怕「被同學笑,回家被爸媽罵」。顯見知識份子長期以來外來威權教育裡有形無形,對本土歌仔戲形塑出不入流的錯誤印象。 廖 老師也提到那時候曾在南北兩地,看到舞台上小生「出台」,一個是拿著麥克風,唱唱就沒了,一個是穿著襯衫,身段雖好,打扮卻不倫不類,讓她下定決心 ,要在有生之年致力於教學傳承。 廖 老師說,這兩地的小生演員,如此的馬虎登台,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那時候最嚴重的就是語言落差,因為年輕人受的教育不同,不懂台語就聽不懂歌仔戲,聽不懂就看不下去,老一代與年輕一代的觀眾連不起來,而且外來文化導致演員沒有照傳統的穿著,又高唱流行歌,所以老一代就不喜歡看,也看不下去;再者沒有做傳承,老一代藝師凋零,少年的還接不上手,即便有學也沒學到傳統藝術的精華,唱得都還是流行歌。歌仔戲就在藝師形成斷層,台下失去觀眾,產生惡性循環,藝師提不起勁,也就逐漸離開台。
[傳承一念間]
就是因為 廖 老師幾次的「一念之間」,歌仔戲的傳承才有了今天。在教育的環節裡,有好多事、好多改革阻力,都是因為過去我們的觀念「沒有轉過來」所致,「一念之間」,真的值得大家一起嚴肅思考;在本土藝術裡, 廖 老師有高超的歌仔戲藝術造詣,但藝術該如何推廣,絕不應受限於地區性,而應做到其普遍性。所以得了薪傳獎之後, 廖 老師就用「薪傳」為團名,更加名符其實地展開她的一生志業。雖然獲得政府及許多人的支持,但 廖 老師也曾在傳承過程中失望地蒙生打退堂鼓的念頭,幸得兒子強烈鼓勵支持她應繼續為這項「原汁原味」的本土傳統藝術打拚下去,而她也慶幸沒有辜負政府與社會的支持,許多學生都成為種子教師,在業界繼續默默地做著傳承的工作。 廖 老師堅忍為傳承的精神,著實令人佩服不已,她是偉大的老師,能詢詢善誘,做最好的指點,讓學生從一竅不通,到最後能變 成種子 老師,還能去教別人,代代相傳,尤其讓人深感在推動歷程中,即便受到大環境的壓力,仍堅忍地一步一步往前走,逐漸地讓社會的觀念改變,這真值得我們 向廖 老師致上最高敬意。
[傳承多管齊下]
回到教育現場, 廖 老師提到希望教育部能讓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科班出身的學生,有機會、有個機制能繼續培養他們,到社會上繼續服務,不會因為畢業進入職場而中斷。我基於教育職責,教育部目前有官方支持的樂團,包括國家交響樂團、國樂團、合唱團,如能有類似的官方實驗劇團,讓歌仔戲學員有舞台更上層樓,繼續培養人才,再為社會服務。這確實值得教育部好好思考。
請大家不要忘記[薪傳歌仔戲劇團],還有一群人正默默耕耘。將近十五年的風風雨雨,需要大家的鼓勵與關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