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新生報社論----萬不可有「只做觀光客生意」的想法‎

 新生報23日社論:萬不可有「只做觀光客生意」的想法



 台北市士林夜市在遭宅神朱學恆批評小吃走味,引起各界關注後,日前攤商自治會召開會議,進行危機處理,業者一致認同要提升品質,甚至做到「客製化料理」。不過,該自治會只能勸導攤商「別當害群之馬」,無權約束業者,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還值得持續觀察。



 士林夜市是台灣觀光夜市的代表,許多外地來的或從他國遠來的客人,經常都會指名來這裡逛逛,是遠近馳名,盛名在外。不料遭住在士林夜市附近的朱學恆批為「崩壞」,竟引起媒體注意,作為熱門話題詳加報導與議論。更令人意外的,起初士林夜市攤商幾乎以辯駁策略因應,還好隨後以正面態度回應,稍稍扭轉外界的不良觀感。



 朱學恆係以一篇名為「崩壞的士林夜市」文章,痛陳東西難吃,蚵仔煎乾癟、羊肉像橡皮筋,且賣的幾乎一模一樣,下手不可謂不重,大概是出自愛深,所以責切。老實說,個人口味不同,一己之見亦未必代表多數人看法,但若朱學恆所言皆屬過份,何能引爆士林夜市此番危機?也因而攤商甫面臨危機時即異口同聲反駁,「不能因為他一個人覺得不好吃,就否定整個士林夜市」,就讓社會大眾觀感不佳了。



 台灣人對於「吃」是頗精明的,不久前台北市還被CNN的旅遊休閒網站「CNNGO」列為亞洲的「貪吃城」。老王賣瓜,本來就可以自賣自誇,但當遭人質疑時,情境就不同了,虛心受教是唯一且最好的應對方法。果然不過三日,士林夜市自治會立即改以「改善行動」策略,讓人們的感覺好多了,也無形中降低這場危機的熱度,避免無謂的議論紛紛繼續蔓延下去。



 誠如前面所言,士林夜市已是一個聞名的觀光夜市,本地人會來,外地客和外國客也會慕名而來,但值得小吃攤商進一步思考的,究竟客人係因「東西好吃」而來,抑或「人氣」或「名氣」而來?來了之後是否還想再來,是再來「吃」或再來「擠」?倘若沒有捷運之便或其他日常與服飾用品店等多元性支持,甚或違法霸佔馬路中間攤販「共襄」,士林夜市小吃果真能眾客雲集?



 無疑的,站在在商言商的立場,士林夜市小吃攤商本該端出精益求精的食品,讓顧客做夢時都會想吃,才是一本萬利的良法。反之,若是一味的自以為是,「我就賣這些,隨你愛吃不吃」,甚至抱著「只賣一次」的心理,以為觀光客好欺負,下次不知你何時再來,隨便應付,偷工減料,苟且供應,那雖一時「堵」住人家的嘴巴,可是「惡聲」也就這樣散播出去,那「士林夜市小吃」將不是一塊「好招牌」,而是「濫標籤」了。



 來自內部的質疑或檢討,應是好的,應是善意的,關起門來痛自深省之後,即可重新出發,「客製化」應是不錯的訴求,但看日後怎麼做,怎麼實現。還有該再三提醒的,無論國際化程度多高的城市或夜市,絕不能失去在地特色,對士林夜市小吃攤商而言,它的標準即是先贏得本地人認同,千萬不能有一絲絲「只做觀光客生意」的想法。

【中央網路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