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你我他-圓滿獨身的獻身生活『二』
詹德隆神父:
* 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會尊重別人,會從別的角度來看問題。他會設想:如果這個人繼續這樣跟著我,後來會怎樣為別人著想的能力,在人格心理上,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我成熟度,是一個成熟的記號。但是很多男性達不到這個目標,他一直是以自己為主,因此許多與他來往的男男女女,都很容易補利用。他並非故意在利用別人,而是還是沒有走出他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階段,還沒有達到平常我們所謂的〔親密關係〕的階段。所謂〔親密關係的階段〕是說,我不僅瞭解自己,也接受並且面對我的限度。同樣,我也可以接納別人的限度、困難,接納他們可以有他們自己的目標。
所以我覺得這比較是心理成熟度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達到這個成熟度,但是能好好遵守所有的規範,大概還不至於傷害別人;我非常尊重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把別人當作人,考慮到他的背景、性格以及價值觀後又改他當作天主的肖像,很不願意以任何方式傷害他,我覺得這是蠻高貴的一種心理態度。很多時候,〔佔有欲〕是自我不成熟的一種表達:
因為我怕你跑掉,所以我要佔有你;好像你是我的,你屬於我。因為你屬於我,所以我對你好一點。這些現象,在人格上都不是很成熟的心態。如果基本上我能接受我自己,包括接受我的限度,我也就不會想要去佔有任何一個人,我能給別人生活的空間以及表達自己的自由。固然連愛情本身,也會有某一程度的佔有,不過愛情雖然是排他性的,但其中包含很深的信任。當我認識你與你的價值觀時,我會信任你。因此論你門什麼,基本上我都會相信你所做的,不會違背我們中間愛的盟約。所以〔佔有〕往往是心理上一訓不夠成熟的表現中。另外要說的〔自由〕就是說,我生活的方式,是我自己願意的。我願意這樣生活,願意這樣跟別人建立關係;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是一個自由的人,所以也會非常注意對方的自由。我願意尊重對方的人生觀,而不願意利用別人。因為我可以我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希望你也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即使一個最圓滿的性關係,也會有它身體的表達,不過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情。在這裏面,還有一個友誼的核心。所以兩個人可以說在價值以及人生觀的平面上,彼此可以勾通。所以當身體、情感、精神整合在一起時,才算是一個很豐富並饒具意義的人際來往。我想所有的人際關係同,至少可以說是男女之間的人際關係,其實都有這三個幅度。* 蔣范華修女:在這個欄目當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獨身生活實在是一個天主的恩典。如果在獨身生活中有健康友誼的經驗,那更是恩典中的恩典了。但在這裏並不是說,我們過獨身生活一定應擁有這樣的友誼。只是一旦有了這個友誼之後,我們須要學習去珍惜、尊重它。而成熟人格是維舉這類友誼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一個人有成熟的人格,才會真正學習如何去尊重、愛惜對方。在付出感情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尊重對方的身份以及他對天主的承諾。同時 我們可以問,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找什麼?還是我自己的好處?因為這個問題常常是真愛的記號。我們也可以問,像這樣的友誼是不是幫助我除了關心這位之外,也更把這樣愛情的經驗散播到我所服務的其他物件身上?比如說,我的團體、我在堂口聽兄弟姊妹們,更體會到他們的需要,對他們更有愛心等等。同時也問一問自己,像這樣友誼,是不是幫助我更融入我的獻身生活?對於基督有一個更深刻的祈禱的經驗?還是這樣的友誼只是使我越來越把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最後我們還可以問問自己:這樣的友誼是不是幫助我以開放的態度,與我認為可以幫助我的第三者談一談,因此而得到一些幫助與指引?不僅幫助我自己,也幫助對方在這樣的友誼上成長?希望這幾個建議對各位在度獨身奉獻的生活時,面對友誼在一些具體的參考價值。%26nbsp;
第四集%26nbsp; 性、伴你一生* 蔣范華修女:
* 性的成長與我們生命的成長其實是分不開的。在今天「性、伴你一生」的欄目中,要談一談性心理發展的幾個階段,以及兩個相關的問題:自慰與自我界限。首先,我們請張修女談一談「性」的基本特質。* 張曼琳修女:* 我想性最基本的特質是,它是全人的。因為性影響著我們的思維、人際關係、自我觀以及對別人的看法。性包括一個人從受孕到死亡整個的發展,即使性的發展也需要涵蓋在裏面。怎樣的涵蓋才算是完整的呢?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只是生理方面,例如我們生下來就是一個男性或是一個女性,雖然這是最基本的,但性既然是全人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我們的知識領域慢慢開拓時,須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內心生活,這的確是值得現代人掌握與瞭解的。除此之外,還有社會的層面: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為自己的,我們都生活有一個社裏。兩種不同的性別及不同的年齡層,使得兩性在社會關係中所要建立的溝通、交流及分享等都變得不一樣了。
* 性別影響性內在的某些行動與感受,而人際關係則會影響我們的情感。所以性和情感生活彼此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最後還有道德觀念:性的關係除了上述的幾個層面外,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和應有的一些規範。它會使人的存在達到人的尊嚴,並在這種交流中表達出他自己。人是身心靈的結合,所以性也影響著我們心靈的生命。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學習關於性發展的研習,我發現將這六個特質涵蓋在全人的發展裏,對身為教師及修女的我很有幫助。以後再看性的時候,不再是純生理或情感的,我會覺得其餘三個層面也非常重要,也很容易逐漸在思維上將它們統整為一,並尋求新的發展。* 蔣范華修女:
* 張修女,您說性是從出生到死亡,一直伴隨著我們。性到底分成幾個階段?* 張曼琳修女:
* 一個健康的發展可以有幾個原則:首先,發展是有次序性的。唯有前面的一個發展階段完成以後,才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不過有時會有退縮、退步的現象。我們每個人在性方面的發展也會如此,當我們對性的認知不夠時,就常會停止在某一個階段;或是當我們情感受挫時,就常會回到前面一個階段。例如我現在已經二十幾歲了,過了青年期了,可是有時候腦海裏還充滿著少年期的某些特質,比方喜歡用很多有關性的幻想來滿足自己等,這可以說是一種退縮現象。我既然已經漸漸進入成年,滿足的方式就該有所改變。另外一點就是每一人發展的過程及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探討性的幾個階段時,要避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人的速度都不一樣。* 性的發展可分成四個大的階段:胎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這可算做一個整個的發展階段。* 在胎兒期,一個孩子的性別在母胎裏早已開始慢慢發展了,目前的科技已可對在母胎裏的嬰兒發展,做整個照相追蹤。藉此技術,可以探知胎兒的動向。發現它在母胎中有時候會伸伸腳、伸伸腿。同時我們也發現小胎兒其實很早就會觸摸他自己的身體、性器官了。這些觸摸對他都是蠻重要的。因為會造成他在生理及性器官上的反應;經過這樣的觸摸以後,他就會知道這是他的身體,不是媽媽的身體;這就是「他」,可以感覺到他自己。英文字叫Boundary,所指的是「我」和外在的界限、「我」和別人的區別。* 下一個時期就是兒童期了。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 18個月到2歲,我們可以稱這個階段為〔性的模糊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小寶寶,並不清楚自己是男孩子或女孩子。* 下一個階段就是性的醒覺時期:2歲到6歲或7歲
* 兩、三歲的小孩會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覺得那是一件非常有快感的事,因為他覺得身體是很奇妙的。他不僅要暴露自己的身體,對別人的身體也會感到好奇,同時還要做許許多多的探索。小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好奇是非常自然的,而且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是好的,凡是能夠給小孩子快感的部位,都是他喜歡觸摸的。我們做大人的需要瞭解這一點。至於六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小朋友的身體是不可以暴露的。這個階段是他們學習最多的時期,因為他已經離開家人比較遠了,開始和很多別的小朋友聚合在一起。所以在這個階段,他們會玩很多有關性的遊戲,做許許多多性的探索。由於是在一個群體裏,所以是一個社會化的時期。這種避開父母及老師的眼目,做一些認識與探索性的行為,其實是蠻正常的現象。不過,有時候這個階段也會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傷害。有些大人看到小朋友在玩性的遊戲或做性的探索時,會嚴厲地責怪他們,很可能他們就因此產和一退縮的現象,後來在性方面甚至會有強迫性的思想或是行為出現。自慰可能和這個階段的成長經驗,以及成長時該有的教育與所受的傷害有關。下面其實是一個波濤洶湧的時期-青年時期:我們也可以將它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就是性的幻想時期。大概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生理上一些荷爾蒙的作用在此時會變得非常活躍,它們會使兩性的性徵表露無疑。如果是男性,他就可能忽然變成一個大個子即使連聲音也變了。
在這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男孩子和女孩子對性的反應開始漸漸明朗化,對性的關注也會逐漸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同時也是一個幻想時期。對未來的幻想,會幫助他使他的身體和他的情緒、情感做統合的準備。到底什麼會使一般男性的性幻想變得活躍呢?他們大概會對由視覺所接收的刺激比較敏感。女孩子的性幻想則多半由觸摸來的,她們喜歡溫柔的感覺,喜歡抱著一雙小貓或一個娃娃;喜歡有人能夠和她接近,給她一些安慰。男性和女性面對這種刺激時,在生理上產生的反應很不一樣。女孩子的性衝動在這個年紀不會很快被引起,通常只要被觸摸,就已經可以滿足了。男性大概不是如此。那麼一個的成長會不會就停滯在這個腦海裏充滿了兩性關係的性幻想時期呢?的確有時候會停滯在這個階段,而一個停滯的人,他的佔有欲就會變得非常強,到後來甚至連忌妒心也會變得特別強,有時候甚至有破壞性的忌妒。下面一個階段就是在十五歲以後的性關注期:處於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有許許多多的時間思想與自己及性有關的事,譬如我自己是一個男性或是一個女性?我的衣著、和同伴的關係?我的未來是怎樣的?他們都是非常關心。在這個時期,自慰的現象,尤其是男性就會變得比較嚴重。可是女性有另一個較為顯著的嚴重現象,就是男性著迷。我們希望這些成長中的青年們在自我認同及瞭解別人方面,能夠增加一些知識,例如社會經驗、社交經驗及對自己性別的認識等等;這樣可以使他們在成長上準備好進入下面一個階段。性的表面關係期或是性關係探索期:
這是青年期的末期了,我們應將它放在高中以後。一個青年人會將注意力轉向異性,同時他愛的能力也開始逐漸增強,能夠愛了。他也藉約會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肯定自己的性別,並瞭解別人的性別。這個時期也是開始交一個比較固定的異性朋友,同時再做更深的探索的時期。萬一成長停滯在這個時期,同性戀的一些現象大概在這個時期就會明朗化了。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在高中階段,差不多十六到十九歲的時候,尤其是在同性團體集合比較緊密的地方,如果表現出一些成人認為是同性戀的現象,就要格外留心了。
下一個階段就是成人階段:成人階段是一個結果實的時期,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心性交互關係期:這時人由以自我為中心開始能夠信賴、尊重別人,開始知道如何以溫和的態度待人、建立深層的友誼並做更深層的承諾。所以在這個時期,的確可以談到婚姻、建立婚姻或做一個終身性的生命抉擇、像我們修道人在這個時期,對自己和對自已聖召目標都會有更深層的認識,是做選擇的絕佳時機。有一點我覺得是值得對男性和女性都提出來的是,一般來說,男性在二十歲是性欲最強烈的時期,可說是性欲的巔峰時期。女性則是在三十歲或四十歲以後才進入她的巔峰期,女性對自己的性衝動、紓解之道和自我教育,在此階段都變得非常重要。
最後一個時期是持續的統整和成長的時期:
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從經驗來講,他已經不是像青年期一樣充滿了性幻想及性渴望,在這個時期,他已經和他生命中別的價值觀、別的重要事務取得平衡。所以當男性或女性到了三十多歲,會希望自己能做適度成長及各種價值的平衡。另外我們要記得是:性的與興趣並不會因為年老而衰退,凡是我們的思維、信念及行動都是和性交織在一起的,我們所有的成長也需要和性交織在一起。蔣范華修女:
張修女,我們真的非常謝謝你對於性心理的成長,做了這麼精闢的分析與解釋。
詹神父,你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呢?詹德隆神父:
我聽張修女講的時候,有一點複雜的感受。一方面我覺得修女講的過程非常美好,可是同時也在省察自己的成長過程,好像我沒有辦法考得完全及格。或者即使及格也達不到滿分,因為在我的背景裏,有些階段是沒那麼成功地通過。一位法國神父(他是一位倫理神學家)曾說:〔要在這個領域裏,找一個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出過問題的人,其實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長大以後,還都有一些需要補救或進一步成長的地方。張曼琳修女:
是的,當神父提到面對自己成長的階段,覺得的確有些地方沒有得滿分時,我腦海裏出現了一個畫面。我想我們在學走路時,一定會摔倒,會有很多不是我們想要的經驗,這是很自然的。詹德隆神父:
天主教教理有關第六誡那一章裏,我注意到有好幾個地方提到類似您剛才所講的〔跌倒〕。就是說我們性心理的成長,不可能是完全順利的,所以在失敗發生時,我們需要別人的協助,給我們再站起來的機會。譬如在談到自慰時,教理也說這是個相當嚴肅的問題。當然它的對象主要是成人,而成人應嚴肅地面對這個問題。但除了看客觀的道德責任以外,也要考慮到有時人會受媒體、社會及習慣的影響,有些人在這方面就顯得比較弱,所以有時可能當事人對他的行為也沒有完全的責任主,必須要做一個較全面的倫理判斷。蔣范華修女:
其實自慰是很多年輕的神父、修士、修女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我想請教詹神父,到底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容易養成自慰的習慣呢?詹德隆神父:
基於前面張修女所講的發展的背景,看起來可能是當我們還在母胎的時候,就有類似自慰的一些行為。等我們長大之後,也許因為遇到生活的某些挫折,或者在人際關係上一位長輩或同學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難過或很孤獨,於是就會自然而然用我們從母胎開始一直延續到嬰孩時代,安慰自己的一些方法來滿足自己。其實很多時候,這與性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為尋求一種快感,以彌補我們另一種的難過。不過很明顯的,這當然不是最成熟的處理方法。但是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即使現在有人待我們不公,或對我們有某些過大的壓力,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就不必借用其他一些外在的方法來安慰或者鼓勵自己。在我的輔導工作上還遇見另外一種情況:一個人有時候會因為對自己不滿,因而產生一種飄浮的罪惡感。雖然不見得知道究竟是什麼理由,也沒有做任何很明顯的,對不起良心的行為,反正就是對自己不滿。然而有時因為生理的關係,產生了強烈的性欲望之後,有了自慰行為,事後他就會有罪惡感。而原來他那種飄浮的、不清楚的罪惡感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具體的理由。蔣范華修女:
它在倫理上到底有多嚴重?詹德隆神父:
性功能及性器官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男女在婚姻關係中表達彼此的愛情。雙方之間的愛情是須要用身體、感情、友誼及心靈一起來表達的,凡是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行為,例如一個沒有任何物件的性行為,就是極不完整的。所以自慰在道德上的問題在於:它是一個不完整的行為。所以我想教會大概看到這一點,因此說自慰是一個嚴重的錯亂行為。不過,以青少年為例,我們瞭解荷爾蒙的分泌使他們自己無法做自己的主人。因此,當我們面對他們時,一般的牧靈態度會認為自慰不是很嚴重的行為,它只是一個標記,讓我們瞭解這位年青人還必須繼續的成長。蔣范華修女:
如果您是一位神師,遇見一位準備晉鐸的修士。他在長期培育階段中,有一個相當嚴重的、並且頻繁的自慰習慣;或是
一位修女在發大願之前,好幾年有這樣的困擾,您願意怎麼樣幫助他?會不會鼓勵他(她)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走聖召的路?詹德隆神父:
我們教會要求神父修女度一個完整的貞潔生活,當然教會也瞭解可能有時候一個會跌倒;不只在成長的時候,即使在長成之後,有時候可能也會有這一類的失敗、挫折。問題是如果是一種習慣性的,也就是很經常的、必須要有的強迫性行為,那麼我們要問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度獨身奉獻生活的能力?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並且對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約束,意即無法結束這種很頻繁的習慣,也許我們就要看他是否較適合度婚姻生活?它是大部分教友的召喚,所以這裏沒有一個很絕對的標準。不過教會的要求是很明白的,所以神師也要設法好好地去幫助當事人做分辨,無論如何,我覺得我們越成熟越是要學習開放自己,付出自己的愛。同時,對自己的聖召牧靈工作的意義的信心,這些挫折我想會逐漸地減少。蔣范華修女:
現在我們要聽聽徐神父從靈修的角度,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徐可這神父:
我們不論從神修或牧靈角度看,都會考慮很我因素。比方說,一具小孩子在他的家庭背景中,從小跟小朋友一起玩,小孩也不懂,尤其是小時候以還不是教友;於是有時候他們會玩性遊戲。問題是小時候有這樣的習慣,後來到了青春期可能就會開始有自慰行為,可是他覺得所聽所看的都是很自然的事婦,沒有什麼倫理道德的問題。不過慢慢經過宗教的培育,或者後來他想修道,知道這很不對,就會覺得很焦急,特別在修道生活中。如果有人以前就有這些不好的習慣,或背景帶給他一些無知的影響,我們就該當嘗試去幫助他,就是將他的注意力慢慢轉向別的範圍。最好不要老是想倫理上講自慰是很嚴重的,因此一碰到這問題就緊張。結果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越緊張,性功能越難控制。所以最好的辦法努力調整我們的心,如果真要度獨身生活,就要與基督之間慢慢建立一個這樣的關係:我的生命就是為你,你知道我完全是為你。過一段?玻璃清潔伅’蛩5N會慢慢減少、緊張會慢慢放鬆。蔣范華修女:
張修女,您剛剛在給我們解釋整個性心理發展的時候,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關於自我界限的問題。您可不可以解釋一下健康的「自我界限」,與我們所度的奉獻生活之間,有怎樣密切的關係?
張曼琳修女:Boundary的意思是要有一個「界限」。我們愛別人時不僅要愛得明智,並且還需要保護自己。因為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天主恩寵的世界,可是不要忘記它也是一個充滿人性軟弱的世界。一個女性在她成長過程當中,需要保護她自己,使她的心靈與身體不受到侵犯。有一天,我問一位小朋友:「老師告訴你們,當陌生人跟你說話時,你應該怎麼辦?」他說:「陌生人跟我說話的時候,我可以好好地回答他。但是當他要碰我身體的時候,我要告訴他說:『這是不可以的』然後要回去告訴老師,回家告訴媽媽。」我覺得這樣處理實在很好。在中國男性第一,男性最重要,男性可以對女性做許許多多的要求,這是一個蠻嚴重的現象。所以我覺得在我國對女孩子的教育裏,從小在告訴她哪些範圍是屬於她自己的;女孩子需要表明這是她的,不是所有的女孩子小時候看還不清楚這個界限,所以對誰都信任,那就有危險了。我的確願意呼籲我們的女性同胞,同時也呼籲我們的男性同胞瞭解男女之間要有界限,有一個他們彼此值得尊重的範圍。人是不可以隨便侵犯人,也不可受人侵犯的,特別是女性。如果一位女性還不知道她自己的範圍是什麼,就要去學習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關於性的範圍。或是對異性所表達的語言,能夠覺察出有哪些地方已經侵犯到性的範圍。如果覺察不到,可以找幾位元認識自己的朋友談一談,大概他們會提供她一些意見,所以認識自己的範圍可以是建立界限的第一步。第二個我想很重要的就是,對於性侵犯、性的語言、性的某些隱藏著的動機,要有心靈的敏感度,我想一個女性需要常常用醒覺的眼睛去看、去瞭解,同時要對所傳達的一些訊息要有適當的反應。蔣范華修女:
詹神父,不知道您聽了張修女的分享之後,有沒有什麼新的靈感?或願意補充的?詹德隆神父:
我也覺得「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裏,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性的界限較會面臨考驗。因為在某些情況之下,我們受邀,甚至被鼓勵去打破一些界限。譬如辦告解的時候,我會把我良心最深處的東西讓另外一個人知道,所以某種界限是沒有了。當我找神師、輔導談話時,我就必須把很多內在的,非常屬於我的東西,以信任的態度讓對方知道。雖然那時好像沒有界限,不過,性的界限卻要常常保持。雖然有時的確不容易做此分辨,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責任還是在於聽告解司鐸、神師、老師及輔導者,他自己要尊重對方:向他請教的人,或是求助者性的界限。即使如果輔導者本身沒有守好這項原則,當事人自己也必須很清楚地肯定性的界限;雖然在心靈方面可能必須講很多非常屬於自己的、內心深處的話。蔣范華修女:
這個單元的最後一個部分,要請兩位元專家對於這麼複雜的性心理成長的歷程做一個總結。詹德隆神父:
我們的教會特別是從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重新肯定了天主是造物主,他所創造的世界非常美好,因此教會很注意環保。不過在天主的創造中,同時也在人的生命當中最寶貴、最美麗、最吸引我們的是愛。所以如果我們從一個很積極的態度來看性、性愛與男女的關係,我們的基礎就會比較穩固,也比較合乎天主在聖經裏的啟示。所以雖然我們承認人在「性」這個領域裏容易受到誘惑,容易犯罪,但是我們還是要建立一個健康的性心理,對愛情也有一個積極的肯定,這是我們求來能夠幸福地過修道生活的最佳途徑。張曼琳修女:
持續的成長、不斷自我認識、自我覺察,很誠懇地在基督耶穌內認識自己。在緊密跟隨耶穌基督之餘,我們也能將周遭的生活集中於這樣的一個目標上:深刻的祈禱生活,定時的進修,有活力的牧靈工作、某種能力的培養及建立團體生活。把那些要比別人表現得好的竟爭,還有自我逞強都放在一邊;很謙卑地為基督的愛,將外在的生活、內心的生命與跟隨耶穌基督整合起來。不要對自己的跌倒失望,也許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幫助我們更成長、更往前走的經驗。蔣范華修女:
專家們幫忙我們意識到性伴您一性,實在是一個在天主的恩寵內,需要繼續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26nbsp;
第五集%26nbsp; 同性戀
今天要與各位談一談關於同性戀的問題。一九九六年天主教教理第2358號提到:「今天有為數不少的兄弟姊妹們,在面對這個現實」。所以我們希望可以給各位一個比較精闢的分析和回答。麥安泰神父:
我們在初期培育中,我們常面臨一些人格成熟以及性和靈修發展上的問題。不論是修士們或是導師們,常常會問到底所謂的「同性戀」與「異性戀」有什麼不同?詹德隆神父:
我自己在做培育的工作時,很多次也碰到這類問題。最近幾年,媒體對同性戀講得比較多。電影、報紙、雜誌上都有這
方面的消息。不過我發現縱然如此,很多人對這問題還是不很瞭解。另外還有一些很普遍的觀念,我覺得也需要澄清。
譬如說,有時候我們會以為一個外表長得像女孩子的男人可能是同性戀者;實際上很多時候,一位同性戀者可能具有相
當的男子氣概。所以我們這種普遍的看法實際是不太正確的。蔣范華修女:
我們究竟如何去分辨一個有沒有同性戀的性傾向呢?詹德隆神父:第一:就是分析一個人睡覺時所做的夢。假如他的夢牽扯到性的方面,而夢裏性的物件又常常是同性戀的話,這就是一個標誌。第二:同樣一個人白天做白日夢的時候,如果最自然的性物件又是同性的話,這又可以是一個標記。第三: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來往的時候,也發現常常自己會特別喜歡某位同性,而且對他有一種性方面的欲望。
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三方面都同時存在的話,我們便比較可以說他有同戀的性傾向。同時,專家們都認為同性戀要到二十五歲才可以真正確定。因為在二十五歲之前,有些人在成長的歷程中,仍然在摸索,慢慢成長。蔣范華修女:
您說我們的性傾向要到二十五歲以上,才比較穩定,那麼年齡是不是一個很死板的一個指標?還是有它的彈性?詹德隆神父:
二十五歲是我們平常的標準,偶爾有人因為背景的關係,即使到二十五歲還有成長的餘地。不過一般而言,二十五歲以後要改變性傾向,可是自然地改變,則是少之又少。其實平常在青春期,不論男孩子或女孩子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及感受,也會觀察自己的身體。慢慢地,他們也會對其他同性的身體與外貌很感興趣。再過一些時間,等自己對自己的性別比較有信心之後,就會只對異性發生興趣。但每一個人的過程不一樣,有些人停留在對同性有興趣的時間比較長,有些人比較短,不過大部分的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時期。所以如果我們做比較深入的反省,就都能瞭解同性戀傾向大概是什麼;因為我們多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至於異性戀,其實也差不多。偶爾了會在夢裏或想像中出現與同性有性關係,或者對同性有特別的興趣,不過那都是比較暫時的;一下來了,一下就過去了。而大部分的人,性興趣的物件還是異性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人與人在性方面的欲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幾乎只能想到同性這方面,雖然他們在我們社會裏占少數。根據專家的觀察,在一般的社會團體裏,大概有百分之四左右的男人有這類基本的對同性的性傾向。當然另外百分之九十六的男人,他們最主要的性興趣是針對異性。在女孩子方面,大概同性戀的比例比較低,約占百分之二。蔣范華修女:
一個度婚姻生活的人,是不是同時也可能是一位同性戀者呢?詹德隆神父:
是有這個可能,少數人會同時對兩性都有一些性的欲望,平常稱為「雙性戀」。雖然這種人有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對同性有興趣,但從倫理的角度來看,當然我們會認為他們必須要選擇異性戀這個傾向。雖然雙性戀的人數可能不是很多,但我們也可以問對同性有興趣的傾向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人會比較喜歡同性?有關這個問題,天主教教理認為專家們到現在為止還不清楚。專家也說,幾乎絕大多數的同性戀者不是自己選擇這種傾向。大部分有同性戀傾向的,是在生活中逐漸發現他自己是是這樣的。既然不是他自己選擇的,那是怎麼不的呢?大概二三十年前,大部分的心理學家會認為是一個人小時候在家裏,跟他的父母有不正常的關係所致。比方說,特別是男孩子和母親的關係非常親近,而父親不喜歡他、拒絕他。這種背景有時好象會造成這樣的心理。不過,這二十年來,很多實際的研究發現,不少有同性戀的人,並沒有這樣的背景。所以,大家都去尋找其他的理由及起因,另外一個比較普遍的想法,是認為,同性戀可能是先天的。有人以雙胞胎為物件,做了一種很奇妙的研究。他們不論是兩個女的,或是兩個男的,都是一個受精卵開始的,然後這個受精卵分了,所以這一對雙胞胎的遺傳基因完完全全是一樣的。十年、二十年以後,如果其中之一發現自己是同性戀者,我們就可以瞭解他的雙胞胎弟兄或姊妹怎樣的性傾向了,這項研究顯示,一對雙胞胎兩個都是同性戀的,大概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普通在一個家庭裏,在兄弟之間或者異性卵雙胞胎,同時兩個都是同性戀的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以上。所以很明顯的,好象有某種遺傳在作祟。所以我們似乎可以說,解釋同性戀來源的一些解釋中,最普遍的有兩種不過還沒有定論。蔣范華修女:
教會現在對於同性戀有怎麼樣的看法呢?詹德隆神父:
教會對同性戀的看法主要是有兩點:第一,教會認為同性戀傾向不是個人自己的選擇。個人只不過是〔發現〕他自己是這樣的而已。既然不是個人的選擇,我們就不能說他在道德上有任何問題。而教會也知道,有這種性傾向的人,他很自然會遇見許多困難。比方說,如果社會知道他有這種傾向,可能很多人會排斥他。他個人也會覺得自己不圓滿,對自己缺乏信心,但同時又不能結婚,所以這又是另一個非常大的困難。所以教會的團體應特別關心這樣的人。但同時教會也要求同性戀者要保持貞潔,也就是說,他一輩子不能過一個性行為的生活,%26nbsp; 雖然達到這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的性傾向並非出於個人主動的選擇,不像我們當神父修女,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所以教會認為我們教友當中偶爾有這樣一位弟兄姊妹,我們要特別關心、幫助他,使他能成功地度貞潔的生活。教理裏也說當事人會覺得不容易過這樣的生活,須要學習,有時候 甚至也可能會跌%26nbsp; 倒,就好像參與了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痛苦一般 。很多人會怕有這樣的朋友,怕與這樣的人交往;其實並沒有什麼危險。我們做教友、神父及修女的,要排除自己內心對有同性戀性傾向的人的畏懼感。學習處理自己對有這類傾向的人的情緒,設法接納對方,並與他建立真實的友誼,而這可能是他最需要的。蔣范華修女:
很多人可能對於同性戀者排斥的原因之一,是把同性戀者與愛滋病相提並論。換句話說,以為同性戀者一定是愛滋病的帶原人。這種看法對嗎?詹德隆神父:
愛滋病的確是在一些同性戀的團體最早開始傳染的,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同性戀都是這樣。有一些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他的性活動很多,性物件也很多。所以當初愛滋病開始傳染的時候,是在他們當中傳染的;並且傳染得很快。不過目前%26nbsp; 愛滋病主要的傳染途徑,還是異性關係。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是男人對男人的傳染率比較高,而男女之間的傳染率沒有那麼高。所以實際上,目前像在東南亞地區,很多是一些娼妓在傳染愛滋病。麥安泰神父:「同性戀的傾向」與「同性戀的行為」,到底有什麼差別?詹德隆神父: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一,我願意說明的是,有時候我們會說某某人是同性戀者,可是我們平常並不會說某某人是異性戀者。所以我們在社會上有一個傾向,就是以一個人的性傾向,特別是同性戀的性傾向來描述他。我自己儘量避免這樣的說法,因為我覺得這樣對他不太公平。平常我會說某某人是一個同性戀性傾向的人,而不說他就是同性戀者。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可能有這樣的傾向,可是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行為。就如有異性戀傾向的人,如果他是一位男士,可能會很喜歡某些女孩子,可是不一定要有「行為」。在對同性戀的倫理分析上,這個說法非常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所以教會認為一個有同性戀的性傾向的人,本身並不包含什麼道德的幅度,這只不過是一個人的狀況罷了。但是教會認為這樣的人與同性之間不應該有性行為。教會在倫理方面所在意的是,性行為應該是在男女之間發生,但不應該隨便發生,而應是在男女結為夫妻的婚姻關係裏的行為。蔣范華修女:
您剛說到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不一定就有同性戀行為。相反,一個人雖然不是同性戀者,他可能會有一些同性戀的行為。常常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可能會與同性有一些不正常的,或是過度親密的同性關係。請您 在這方面多發揮一點,好嗎?詹德隆神父:
天主在創造我們的時候,給我們人類的性是非常有彈性的。比方說,一們在監獄裏的男犯人,雖然在入獄之前,他從從來沒有同發戀行的性行為,可是進入監獄以後,因為所接觸的物件通通是男性,所以很多時候會慢慢對其中的某一個人產生感情,因而發生性行為。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置身於教會的某個機構,一個全部都是同性,而且比較封閉的環境裏,例如修院或者都是年輕人的地方,大家也都還在成長中,那就很可能會對同性萌發出某些性方面的欲望,但這並不能斷言他一定是同性戀者;而且大部分的時候,他並不是。如果生生活在一個封閉環境裏的人,由於活動空間狹小,大家都擠在一起,甚至有時候在一間小房間裏睡同一張床;或者因為空間有限,所以會有擠在一起洗澡等狀況,不小心可能就會導致一些同性中間的性行為。當事人雖然 不是同性戀者,然而在倫理上卻應該完全避免這類的行為。假如一個人他沒有過獨身生活的聖召,而現在卻處在修院的環境裏,這問題也許會更大一點。因此我們要好好地觀察。因為有時候我們就可以從這些困難當中,去辯別一個人是否適合度獨身生活。這個人當他換了個環境,有機會接觸異性時,可能要愛上異性。雖然 他換了一種物件,可是基本問題是,他需要被愛、被接受,由別人那裏得到一些具體的肯定。他之所以會與同性發生性關係,是因為他人格不成熟所致。又比方說,一位小姐她覺得婚姻生活蠻辛苦,而當修女是件很光榮的事,於是她就去修道了。等到年齡稍長,她發現自己有某些需求,想靠近一個人,因此她可能會跟另一位與她一起生活,而她特別喜歡的同伴慢慢有了某些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這樣的人大概是異性戀者,只是因為一些有正確的動機去修道罷了。所以遇見這類情況時,要好好地澄清一個人生活的動機。教會認為一個修道人應該過一個真正的貞潔生活,不論你是異性戀或是同性戀者,一定要設法使你自己完全屬於耶穌基督。蔣范華修女:
請問您成熟關係的記號有那些呢?詹德隆神父:
首先是一個人有能力配合長上的安排。譬如我現在奉調到別處,因此我會見不著我現在很喜歡的一位朋友,而我可以承受這樣的分離。換句話說,就是對修會、團體或長上的安排,有相當強的配合與適應的能力。這是一個明顯的成熟的表現。
另外一個記號是能夠長期的付出,而不期待回饋。雖然覺得辛苦,可是還可以繼續付出。這兩個標準很高,也許在修道的初期不太容易達到。麥神父在培育方面也很有經驗,不曉得會不會能同感?麥安泰神父:
通常修士們在剛剛開始修道的時候會做一些事情,希望得到導師們的贊同,這就是一種要求回饋的表現。需要別人的肯定,比較不是一個成熟關係的記號。詹德隆神父:
蔣修女也許你也有一些其他的標準?蔣范華修女:
我想很重要的是,第一點:兩位當事人看一看是不是雙方的關係越來越集中在彼此肉體的吸引和接觸上?如果這種吸引力越來越強,而幾乎占了雙方所有的關係,這一定是一個警訊了。第二點,我們可以考慮的是:常常有一顆敏銳的良心。換句話說,經常聆聽天主聖神的聲音,辨識這樣的友誼與我本來對基督的承諾有何影響?第三點,我想是培育者必須關心的,就是希望跟隨基督的人,對於性知識以及倫理知識在培育的階段,有較全面的認識。麥安泰神父:度婚姻生活是否可以解決同發性戀傾向的問題?或者可以修正它或將它矯正過來,成為異性戀?
詹德隆神父:有些人是這麼認為。我認識一個有很明顯的同性性傾向的男孩子,到了二十幾歲的時候,因為他的父母很希望他結婚,所以他就結婚了。婚後,他過得非常不幸福,因為他對他太太沒有足夠的欲望與興趣,而他太太的挫折感也很大。原來他大概是為了討好長輩,為傳宗接代而結的婚,而這椿婚姻卻徹底失敗了。於是一兩年之後,只好結束這婚姻。所以基本上,如果一個人有很清楚的同性戀性傾向,就不適合結婚。當然教會也不會要求他結婚。而且如果一位神父發現來登記結婚的人(不論男女)好像有很清楚的同性戀的性傾向,就不要隨便容許這類事情發生,因為這種婚姻是會失敗的。麥安泰神父:
面對一位願意選擇奉獻生活,而同時具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一位輔導者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呢?詹德隆神父:
這個事情也不是很容易分辨的,因為假如一位青年,他有同性戀的性傾向,他對婚姻生活就沒有興趣。如果他是教友,他可能會想去修道、去做神父或是去當修女。不過如果他去當神父或是當修女的動機是出於對婚姻沒有興趣,他所做的決定就是不正確的,因為聖召必須要有相當清楚的天主的召喚。不過如果當事人有願意付出全部的生命給耶穌、為教會宣講福音的召喚,而同時又的確有同性戀的性傾向,可不可以修道呢?讓我們回到前面所說的「性傾向」跟「性行為」的分別:如果當事人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可以相當平安地度一個真正獨身的生活,也就是沒有性行為的生活,那麼他的性傾向就不是聖召的阻礙了。當然要考慮的一點是,當他真正去修道的時候,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天天接觸的都是同性,而要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貞潔,是會比一般有異性性傾向的人困難一些。不過不能說先天有此傾向,守獨身是絕對不可能的,還應該是有可能的。麥安泰神父:
我們?駕訓班釵p何幫助一個身處培育團體,而有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面對他自己?他如何能自我控制?在成長上有所突破?詹德隆神父:
我們希望他不要太早入修院,如果他有這類的困難,就應讓他真正先瞭解一下他的性傾向。入了修院之後,他的導師自己也要設法完全接納這樣一位修士或是修女。然後要跟當事人一起深入瞭解情況到底如何。也許根本不是同性戀,而只是一個封閉環境裏所發生的一種現象罷了。不過如果發現他的確有這樣的性傾向,就要幫助當事人謙虛地接受自己的狀況,然後建立信心,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們一樣學習如何度貞潔的奉獻生活。麥安泰神父:
這個年輕人是否必須要告訴導師他的情形呢?詹德隆神父:有必要。這位受培育者應該與他最主要的神師作坦誠的分享。當然導師自己必須能夠接受這個事實。有的時候,有的導師不能接受。我看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輕人,他不是修道人,他告訴他的本堂神父他有同性戀的傾向。神父跟他說:「沒關係,讓我們祈禱吧,希望能改變。」然而過了一兩個月之後,情況並沒有改變,結果這位神父就讓這位年輕人覺得自己好像是罪人。於是,這位年輕人看著十字架上的耶穌說:「你為什麼把我弄得這個樣子?」
所以不論是導師或是神父或輔導者,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或不能瞭解同性戀者,對受培育者是很不利的。如果導師很成熟,同時也瞭解如果能陪伴當事人,讓他覺得他跟別人有同樣的尊嚴,同樣重要;每個人有自己的十字架,而這是他的十字架。這樣,這位年輕的會士或者修士就會逐漸地接納自己,也能過一個幸福的修道生活。蔣范華修女:
神父可不可以提出一些比較具體的,可以幫忙我們建立人格成熟的指標或是方法?詹德隆神父:
一個人的人格成熟度與他成長的背景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修院負責人在篩選聖召時,必須考慮到一個人成長的環境。
注意申請人在入修院以前的成熟度如何,如果太不成熟,修道環境對他的繼續成長也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修道環境
的重點在於靈修的培育,而不是人格的培育;所以一個人必須先有足夠的成熟度,才能入修會或者修院。加入修道團體之後,人格的培育當然還是相當重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跟導師的談話,有時也需要逐漸有比較開放的環境。比方說,可以讓受培育者有某些牧靈工作的經驗。當他在這些工作經驗裏體會到某些感受時,回到會院或修院裏,要與自己的神師或導師談一談,一起去分辨、澄清個人的感受,在祈禱中再次選擇耶穌基督,放棄其實他現在很渴望去接近的一個人,這對他的人格成長應該是很有幫助的。蔣范華修女:
我們在這個欄目裏談到同性戀的定義,談到教會對於同性戀的起因其實並沒有什麼定論。也提到所謂「同性戀的傾向」與「同性戀的行為」不一定是分不開的。我們也談到如何區分「同性戀的關係」與一般「不成熟、不正常的同性間的親密關係」。特別提到在培育上所要面對的議題:譬如說,這樣的人適不適合修道?或是結婚?也幫助大家瞭解,一位元培育者需要有什麼樣的心態去幫助在這方面需要幫助的弟兄姊妹,以及教會在這方面的牧靈態度。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使您對於同性戀多多少少有一個比較深入和全面的認識。%26nbsp;
第六集%26nbsp; 婦女半邊天
今天我們談的題目是「婦女半邊天」,願意一起探討在救恩史裏婦女到底有什麼樣的角色。這個題目其實跟我這幾年在大陸的經驗很有關係,很多次我聽到人稱婦女為「老虎」甚至稱為「北方的狼」,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說法。其實婦女在教會及救恩史裏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自己是修女,所以為了避免「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特別請到了我們的老朋友詹德隆神父來做今天的主持人。
詹德隆神父:這一次我們工作小組做了很多努力,收集到各地的一些資料,希望能夠給大家介紹目前婦女在我們信仰團體的角色。教宗其實很多次給婦女講話,有大場面的,也有個別談話的。我記得看過幾次教宗跟德肋撒修女,或者與一們名叫廬嘉勒的女士(普世博愛運動創始人)談話,好像他們中間也有非常好的,在聖神內的友誼。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教宗對婦女的看法。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當婦女經驗到耶穌復活的恩寵時,便能使共融更合乎福音的精神。這個時代特別需要這種共融,我最親愛的姊妹們,教會召叫並派遣你們,將生命福音化,向所有的人宣告生命是一個禮物,生命這份禮物常常要用愛去接受它、尊重它、並保護它。生命是一個奧秘,要用一份宗教情懷及驚喜去接近它,現在你們要成為生命福音的傳教士,直到這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的文化合乎它自己的倫理原則,這是婦女特有的先知使命。今日她們蒙召,使人類當代的文化有不同的面貌,我們所有的人都生於女性,我們都受惠於女性,我們的母親、姐妹、妻子、女兒,所有的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主教們,甚至教宗,無一例外。」詹德隆神父:
教宗好幾次說起在教會裏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一個是伯多祿原則,另一個是瑪利亞原則。如果沒有瑪利亞原則,教會是不完整、不完美的。瑪利亞絕對不會比伯多祿不重要,婦女就是要在我們教會裏面扮演瑪利亞的原則。李篤安主教:按照教會道理,男女是平等的,在天主教要理2334號說:在創造男人和女人時,天主給予男女平等的位格尊嚴。人有位格,同樣,男人和女人都有位格尊嚴,因為二者都是依照有位格的天主的肖像和模樣而造成的。在2333號上又說:每一個人,不論男女,應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性別、生理、心理和的差異與互補性。男女有差別,這個差別使他們各有所長,互相補充。差別不在於等級的優劣,而是優長和適應能力的差別。在聖教會內有聖統制,而耶穌確實選了一部分男性作宗徒和他們的接班人,讓他們專職分擔教會的訓導、聖化及管理職務。耶穌說:「人子是為服務人,而不是受人服務的」。上述三權不是分工不同,服務的方式不同。除了需要神秩的一些工作,如佬彌撒、聽告解等,修女完全可以參與教會的各種工作,她們可以做教會大學的校長,神學院的神學部主任,可以在業務上領導其他的神學教授神父。聖母一輩子並沒有做宗徒們所做的神秩工作,難道就比宗徒們低嗎?印度德肋撒修女做的仁愛工作和影響,有多少神父能趕得上?
根據我這些年的牧靈福傳工作經驗,婦女及修女在有些工作上遠比我們神職人員幹得好,她們工作更細心、更靈活、更耐心、更有毅力、更能持久、更能深入群眾、更能理解群眾心理,尤其在對婦女及兒童、青少年的工作上。詹德隆神父:
我覺得李主教非常尊重婦女,也很瞭解婦女。婦女如果跟這樣一位主教合作是非常幸福的。現在我們請教會史專家施麗蘭修女從聖經與教會歷史的角度,談一談她如何瞭解婦女的角色。施麗蘭修女:
我比較願意以故事的方式闡述婦女在教會史的角色。進入我腦海裏的第一個人就是撒瑪利亞婦人。耶穌用她具體生活中的一個弱點讓她站起來,所以她扮演的是一個悔改者的角色。第二位是馬爾大。天主在聖經裏,把女性對他的認識。透過若望福音描述得非常清楚。我們年馬爾大好像是一個忙著張羅東西、蠻外在的人,可是她內在卻與耶穌有一個很深的相遇。耶穌用她忙碌的伺候人、款待人的角色帶領好進到一個與聳相遇的時刻。我們修女當中可能有的人的解色跟瑪爾大很相象,所以可以從瑪爾大的生活做些反省。第三位當然是發的妹妹瑪麗亞。每一資耶穌來的時候,好就耶穌腳旁,或是和他坐在一起,跟他談天:談生命中的事情。所以後來他的姊姊告訴耶穌說:「耶穌,我好忙,我妹妹都在跟你說話,你能不能請她來幫我一下?」耶穌就告她說:「瑪爾大,你很忙,但是妹妹的那一份也很珍貴,就讓她做她的吧。
」所以她的角色加然現姊姊很不同,可是耶穌 同樣都非常愛她們兩位,只是從她們每人的個性來引導她們。第四位我願意提的是一個堅持到底的角色?瑪達肋納。她從耶穌十字架下一直跟到埋葬耶穌的墳墓處。在大家都絕望的時候,她仍然不放棄,一直堅持到底,天天都到墳墓那邊去看,直到耶穌 叫她的名字,她才恍然大悟:“你不是師父嗎?”耶穌就那麼喜歡她的堅持、恒心及毅力,於是召叫了她。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們所談的這四位,每一個人可能多少都會在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的角色和影子。當然最重要的,而我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聖母瑪利亞,她是整個救恩史上最重要的。在我的神修生活中常常提醒我的一句非常很深刻的話就是:「天主,就照你的話做吧!」她一輩子就是用這句話做她生活的指標。所以如果將這五位婦女的角色做為我們修會生活的典範,是非常豐富的,而且一輩了都反思不完。跟聖母一起,走向耶穌。我想這樣的神修生活應該是非常甜蜜,而且有目標、有內容的。蔣范華修女:在談完了聖經中的幾位婦女之後,請您談一談修女們在教會史中的角色及貢獻好嗎?施麗蘭修女:
整個普世教會的歷史裏,有關婦女或修女的角色非常豐富,所以我大概就舉幾個較具時代意義的人,來向大家說明。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西納的聖佳琳。天主讓她在教會最亂的時候負起重責大任,當時因為大家都非常敬仰她,所以她講的話也就非常有力。雖然在那個時代,女性不容易跑出來講這事,尤其是一個關在修會裏的道明會修女。從那時開始,教會整個的方向再不只是局限於內部的重整,而是開始向外傳播福音。我要談的第二位是聖女大德蘭。她大概是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代,當時修會的紀律開始革新。後來,他們體驗到只有獨善其身不夠,因為教會畢竟是一個團體。於是就與聖十字若望合作,把整個加爾默羅修會帶到一個嚴守紀律,福音化的生活。第三位我想是大家很熟悉的十九世紀的聖女小德蘭,她是法國人。她在世的時間非常短暫,才二十四年,可是她的每一刻都與天主有很密切的關係。我想大家一定看過她的回憶錄,我更喜歡看她的「一朵小白花」,她的確像天主跟前的一朵小花,好像很弱,可是又很強韌。她生命的每一刻就是如何取悅天主,所以她的神嬰小道就是走出她自己的一條路,這條路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我們再來看看上個世紀末德肋撒姆姆。我想大家都很認識她,原來德肋撒姆姆也是跟我一樣在學校工作,可是在一次避靜以後,體會天主對她有一個更深的召叫,要她為世上最窮的窮人、甚至一無所有的人服務。教會史裏有關修女的資料非常多,但我想今天就介紹這幾位。蔣范華修女:婦女在中國教會史中的角色和貢獻有哪些呢?施麗蘭修女:很久以來,我一直在注意中國教會有關婦女或修女的資料,因為這是建立地方教會蠻重要的一部分。後來我翻開十九世紀的中國傳教史,有一位傳教士說:「沒有貞女和修女的地方,傳教好像比較沒有什麼成效。有貞女、修女的地方,信德就格外蓬勃。」所以我就開始注意有關女性在中國教會史上的貢獻和影響力。總的來說,天主大概叩了中國教會五次門,以十九世紀的這一次叩門最為強烈,因為當時整個的政治、經濟、還有社會的環境、甚至整個世界都在變。中國正處於滿清末年,要離家入修會的中國修女幾乎都要費一番周折,因為整個民情不是那麼容易。可是儘管困難重重,還是有很多中國修女在十九世紀從事醫療或教育工作、或到神父們無法到達,尤其是較偏僻、生活較困難的地方,這些中國修女幾乎都負起了建立 地方教會的角色。某些資料我們可能在史實上還看不,可是可以從教友們的信仰歷程裏體會到她們的影響力。其實有很多人有她們的生命中,都有一位元修女帶領他們認識天主,使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今天我特別要舉的一個例子是,天主在中國華民族的召叫裏修女的角色。
其實這兩個角色應該合起來說,因為就是有這些熱心婦女的存在,才會有熱心的公教會家庭,也才會有聖召。所以也願藉此機會介紹一位在上海松江一負有盛名的徐光啟的一位孫女。她的聖名叫甘地大,因此有的人就稱她為甘地大,她後來嫁給一位姓許的。後來她的兒子中了進士,做了蠻大的官。於是她就邀請傳教士到她兒子服務的地方,租民宅、建教堂。凡是她兒子工作過的地方,她都建一座教堂;她不只具有女性的細心,同時還具有男性的勇敢與承擔。尤其當時的社會極端封閉,中國教友又少,徐太夫人卻智勇過人,做起來事情來不但有計劃,而且會依周遭的環境做最適當的安排,所以她實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最主要的是,她先把自己的靈修生活紮得很穩,然後再領家人、鄉親,最後是她兒子任職地方的人。反正,她一定要她所遇到的人接受天主的福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跟天主永恆的生命結合起來,
將永生之言傳給她四周的人,她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詹德隆神父:
剛才施修女介紹了幾位非常了不起的婦女,大德蘭、小德蘭,甘地大等等,其實還有很多沒有列品,但是生活在我們當中的聖女。在我自己的輔導工作經驗當中,認識了好幾位元令我感覺遇見聖人的修女,談話結束後,會讓我回去會祈禱良久。我想在男人的經驗裏,不容易有這麼深刻的天主的工作。詹德隆神父:
接著我們邀請朱梅芬修女及李主教,跟我們談現代中國修女所面對的挑戰。朱梅芬修女:
大陸年輕修道人所面對特殊的挑戰可以分三個方面:第一是傳統。大陸教會裏年老的主教、神父、修女們對傳統是非常忠實的,他們把所學習的傳給今天的年輕人,而他們傳統的內容都非常正式,是完全合乎教會的傳統。可是在他們和年輕人中間缺少中年人。舉個例子,就好像一條河。這條河本來是很寬敞的,傳統像河裏的水在往下流的時候,到了某種時刻,它突然變得很狹窄,所以流下來的水好像就不夠用了。於是這些需要水的年輕人,會覺得自己接受不到他們所需要的傳統。其實,傳統的內容是很好,完全正統的,就因為缺少了幾代人,所以他們有這種感受。對他們來說,這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他們很清楚他們要對將來世世代代的中國男女修道人負責。就是說,修女們覺得自己必須繼承老的傳統,並將它傳遞給下一代,就好像創辦一個新的修會一樣。但因為她們所接受的傳統不夠深,所以連她們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這個根子,那麼她們怎麼去面對將來的任務呢?神父、修士們也遇見同樣的挑戰:在堂區、教區裏,他們不知道如何能將連自己都沒有充分接受的傳統習慣去傳授給人家?他們自己沒有的東西,怎麼能傳給人家?所以他們很害怕,一害怕就更糟糕,因為他們面對將來會發生一種恐懼的心情。第二個挑戰,就是中國教會跟普世教會的關係。中國教會雖然與普世教會有所不同,但是信德要讓我們明白這是暫時的,我們都在天主手裏。如果我們依靠天主,有一天歷史創造的問題,會在歷史中得到解決。第三個挑戰,是教會過去十幾年裏已經出現一些問題。如果比他們年紀大五、六歲的神父、修女們,面對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覺得自己靠不住,那麼現在剛開始修道的修士、修女們面對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包括個人的自身的問題)又能不能應付?如何去應付呢?於是他們又害怕了。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自信不夠,還是要依靠前輩來支持他們。如果前輩沒有問題,他們就可以很順利地繼續修道。若是前輩有了問題,他們就動搖了。李篤安主教:大陸修女所面臨以下六種挑戰:第一種挑戰:她們有自卑感、有不敢出頭露面的思想。在封建社會裏,人們的等級差別比較大,尤其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比較嚴重而普遍,婦女、修女屢次自覺不如人,在任何事上不敢出頭露面,不敢當家作主:信賴、依附的思想比較嚴重,這種思想十分妨礙她們發揮作用。我認為:她們個人,應該自尊、自強、自信。就神職人員來說,應該真正破除男尊女卑和男權主義讓她們心情舒暢、滿懷信心地工作和發揮作用。
第二種挑戰: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育。很遺憾,我們過去沒有給予她們充足的培育學習機會,她們的文化程度一般較低,對教會道理懂得很少、很膚淺,比一般教友高不了多少,對靈修和奉獻生活也是一知半解,很片面,因而在牧靈福傳方面,更加自卑,不敢出頭露面,不會給人講。在靈修方面不懂,不知怎樣同天主建立一種親密關係,因而在平日生活中缺乏動力,在困難、寂寞和誘惑中,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去戰勝克服。第三種挑戰:缺乏真正的靈修生活。由於培育不足,修女一般沒有比較深入的靈修認識和實踐,因而在修道奉獻生活中最後容易迷失方向和缺乏動力。第四種挑戰:是來自人的〔性〕。人生有若有樂,總原意與人共擔分享,而這個最合適的人就是婚伴。可是我們在發願奉獻之後,仍然是一個凡人,仍然有七情六欲,仍然有強烈的男女之間的傾向,尤其在人生挫折、寂寞、困難時,這種傾向容易強烈,好像是一條解脫痛苦的門路。親愛的姐妹們,我是過來人,在我幾十年的鐸職常作艱苦的戰鬥,我屢次也在哀歎:誰能救我脫離這個該死的內身呢?可是,我同時也體會到主耶穌大能的手臂,他常扶持我,一次又一次地幫我度過了這個難關。當然我也體會到,在我們個人方面來說:首先必須有堅定的意志,對誘惑的抵制毫不含糊;其次必須堅決躲避犯罪的近機會;三、也應常懷著謙遜和不靠自己的心願投奔天主、投奔聖母。那樣,我們就必然會打勝仗,必然會保住貞潔。第五種挑戰:是修院的管理。由於客觀環境的原因,我們的修會,在80年代以前,實際上都已沒有了。殘留下的老修女,多多少少也不會管理,不懂管理,最多也只能是〔我發命,你聽命〕。是僵化的〔家長式〕,甚至是父母管兒女、婆婆管媳婦的管理。她們不懂心理和教育,缺乏靈修氣氛和奉獻精神,而只強調權力、命令與服從。這樣的環境和氣氛為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人確實不理想,不能激發他們的活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能激勵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並為之而發憤勉力;不能使他們口服心服,而心情舒暢地奉獻自己;更不能使他們在挫折、寂寞與困難中,獲得安慰,受到鼓舞,得到希望。
第六種挑戰:是怎樣處理好修女與神職人員的關係。主教神父是教會十分重要的成員,教會管理大權和主導權主要掌握在他們手中。所以怎樣處理好修女與神職人員的關係,十分重要。詹德隆神父:
兩位認為我們如何去針對這些挑戰改善整個的狀況呢?朱梅芬修女:
屏東駕訓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