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7HNRYgyZABJuP9fMfkDyTF89/article?mid=5509&prev=5535&next=5488&l=a&fid=11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發熱衣腳臭怎麼辦 腳臭的原因是什麼 除腳臭的方法 我想除腳臭yoksrjbhdpgbo
台灣郵市興衰
早期台灣的集郵社並不普遍,多數聚集在台北中華路的中華商場二樓,中南部的集郵愛好者如果
夠資深的話,童年的記憶裡一定有文具店或是書局裡的「吊袋郵票」,一格一格大小相同的塑膠吊板,
裡面包放著各式各樣的郵票販賣,不論是蓋過戳的、沒蓋過戳的;成套的、不成套的;本國的、外國
的,大概都通通散落在童年的集郵冊裡了,在這個時代早已不復見。中華商場還沒拆除之前,博愛路
北門的郵政總局附近,也是集郵社另一處的集散所在,由於臨近郵政總局,客戶光顧的機會大,價格
就比較高也沒什麼彈性空間,相反的,在中華商場樓上的集郵社,店面雖小,但老闆們就較為親切,
有些店客廳就是店面,一腳跨入便是老闆的住所,價格通常也會來得朋友一些,久了,老闆與客人
就是郵友關係。
郵票價格泡沫化的開始
由於配合台北捷運系統的興建,中華商場不得不進行拆遷,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中華商場正式成為
歷史。也因為拆遷的緣故,讓聚集在此商圈的集郵社不得不提早因應遷移。在此之前,由於郵政博物館
新廈早了幾年落成於重慶南路與南海路口附近,已經有幾家的集郵社設店在郵政博物館後方的牯嶺街。
集市有利於郵市的熱絡與方便,加上台北地區店租昂貴,當時以舊書攤聞名的牯嶺街,真正經營二手書
籍的商店也已經不多,很多的店面都是空著。於是在店租還算合理的情形下,一家一家的集郵社逐漸
遷移到牯嶺街,也有二手書店老闆乾脆收起書店生意,收租金的所得要比營利來得高。因此,老街氣象
全然大轉變,牯嶺街換穿新裝,由原先的舊書街搖身一變成了郵票街。
每一套郵票的發行,郵政總局都有一定的發行數量,在郵局售完之後,歷經人們信件的自然貼用
損耗,時間越久,存世的郵票就會越少,郵票的價格就會慢慢上漲。郵票也因為有這樣的一?特性,
腦筋動地快的人,便在郵局發行新郵票時,大量買進囤積郵票,等待郵票上漲的時機。
當時中華商場大眾集郵社的葉姓負責人,剛好大學時期唸的是商學,學商的他顛覆了傳統集郵社的
經營方式。民國七O年代,在政府還沒開放大陸探親之前,就先行透過第三國家引進大陸郵票。當時
由於大陸的經濟普遍不好,人民所得平均也低,所以大陸的郵票面值相對於台灣要低的相當多,一套
一塊兩塊錢人民幣的郵票,輾轉來到台灣賣五十元台幣是輕而易舉的事,轉手之間獲利好幾倍,加上
葉老闆將所學的經濟概念應用在郵票的經營上,分析判斷大陸郵票相當具上漲的潛力,於是極力鼓吹
他的客人,一方面購買台灣郵票,另一方面大量囤積大陸發行的新郵票。就這樣,台灣的傳統集郵市場
遂變成也相當需要資金的經濟市場。
一時之間,風起雲湧,台灣郵票市場沸騰。葉老闆趁勝追擊,將郵票股票交易化,成立郵票買賣
交易公司
,把身受郵迷喜愛的故宮古畫、古物類郵票,公開掛牌買賣交易,每個禮拜變更每套郵票的
交易價格一次,雖然說是變更,其實是調漲,所有的郵票幾乎都只有上漲多與少而沒有下跌。原本只是
一項小眾的集郵休閒,在資金的湧入,一下子專門報導郵票的報紙與雜誌平面媒體紛紛創刊,電視台
記者跟著造訪牯嶺街,有即時的新聞播報,也有作專題的深入報導。不景氣的台灣股市資金也跟著
少部份轉進郵市,郵市的規模不比股市,這樣突來的外界資金,讓各類的郵票價格硬是翻倍,翻倍,
再翻倍....。說瘋狂,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有拿著菜籃的家庭主婦,也來買郵票了。
郵政總局眼見「集郵」推廣多年有成,便在民國八十年開始將新郵票的發行量加大發行,
由原先發行的約兩百萬套,逐漸提高到三百萬、五百萬、八百萬套,每一套郵局發行的新郵票還是
供不應求,全部都銷售一空。由於一票難求(其實主要原因是郵票價格上漲的速度快地讓人紅了眼),
郵局採取每人每次限量購買,每遇新郵票發行的前一天,郵迷就已經先行在還沒下班的郵局門前排隊,
準備通宵熬夜搶購隔日要發行的新郵。這樣的排隊盛況,?不輸給後來麥當勞排購Hello Ketty 玩偶與台北街頭蛋塔熱的人龍。既然郵票發燙人人搶著要,八百萬套還不夠,郵政總局繼續加量又加價發行
不僅每套新郵的發行量衝過上千萬套,就連一套郵票的單價也由原先的一、二十元提高到三、四十元,甚至於超過五十元,如此下來一套新郵的發行,動輒從市場吸取大筆的資金,一套單價五十元發行量
一千萬套的新郵,市值就是五億,一年二十套新郵,就等於要從郵票市場取走近百億的資金。
郵票圈子
原本規模就不大,郵政總局如此缺乏長期規劃的新郵發行政策,無異殺雞取卵,當然也對自己本身的
集郵業務種下不可抹滅的傷害。新郵的發行陸續把郵市的資金吸進國庫,郵票上漲的差價也需要更多
的資金來撐住所謂的行情價位,新郵行情需要撐,舊郵的行情也要撐,在沒有更多資近的拔注下,
郵票的籌碼在郵局短時間內超大量供應下,一時的失序,郵票市場行情的狂飆,終究走向泡沫一途。
回歸集郵收藏本質(益智、蓄財、交友)
在台灣,不少的熱潮盛況一再重演終歸平淡的戲碼,麥當勞的Hello Ketty 玩偶最後的歸宿幾乎全進
了焚化爐,葡式蛋塔終究還是只能在台灣哈雷彗星一下,郵票因為是屬於有價証卷還不至於那麼慘,可是把郵票當作股票投資的人,豈只一個慘字可以形容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郵政總局發行的童玩郵票─
香港加字小全張,面值二十元,發行當天就馬上暴漲十倍為二百元,最高曾經來到三百元的市價,投資的人都是購買整包兩百張未拆的原封包(印刷廠的包裝),一包超過六萬元購買的原封包,在郵票市場
資金失血崩跌後,最後就只能回歸郵票最原始的功能,頂多就是郵票的面值四千元用來貼信使用
,買到
最高價的投資人足足損失超過五萬六千元。而這張所謂的「童玩郵票─香港加字小全張」也還只是當年
新郵的其一而已,民國八十、八十一年期間發行的郵票,全都相同的命運,無一倖免。
這樣一波郵票市場的狂熱,不過就維持兩年不到的光景,集郵社的老闆們是小賺了一點,投資人則血本無歸,集郵人來去之間紙上富貴
,就像是洗了一次三溫暖。而郵政局乍看之下像是最大贏家,
其實不然,郵票超大量的發行,不僅市場無法消化,原本郵票隨時間增長顯現的稀有性沒了,再也無法
吸引人掏錢購買新郵票的意願,投資客嚇跑了,集郵人不會喜愛郵局發行的新郵,於是郵局的集郵業務
一落千丈。十年過了,非但沒有起色,更因電子科技的蓬勃發展,郵局的集郵業務與台灣郵票市場進入
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郵票,是因方寸之間的美藝吸引人,進而收集、蒐藏,而方寸之間的變化探索才是真正讓集郵者
醉心所在。
一切外力冠上的價值多寡,都只是集郵人額外的負擔而已,在收藏珍品郵集的過程,徒增
財力與精神上的困擾。集郵三益,怡情、益智、儲財。郵政總局當年推行集郵的口號,歷久彌新,
這個時候格外地顯現企劃者的睿智了。想要靠郵票致富者,不是沒有,但要全身而退者,實不容易。
經歷過行情的大波動與景氣低迷十多年,最初創設郵票買賣公司的葉老闆,公司倒了,負債累累,
還賠掉了年輕時打造的郵市指標地位。尚存活下來的台灣集郵社業者,記取經驗,逐漸懂得郵票事業
的經營之道,以郵養郵,一面搜購自己喜愛的郵票,一面替郵友客戶出售多餘的郵品。每個月或是每
季固定時間出版來自各地郵友欲出售的郵品目錄,採取通訊拍賣方式,訂定辦法由最高價者得標,
如此一來,想買或想賣郵票的人便有了一個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新的集郵社生態,便油然而生。
以上資料引用自《文建會文化視窗第六十八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