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LEfm5XqBFRJiyxHIqziKtSZq0nIOWg--/article?mid=3344&next=3343&l=a&fid=18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籃球鞋該怎麼買狗香港腳tid05remei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中)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中)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孟瑛如
960725
上期在探討開發孩子的潛能上,我們先討論了教育的目的與學習態度兩部分,這一期將接著討論接納自我與思考力訓練兩部分:
(三)接納自我、活出自我
人們由過往單一智力的概念到現今多元智能的概念,以往若是唸到博士則應智力面面俱佳,但現今人們慢慢能接受其實資優與學障的特質是可以共存的。一個人可以是日理萬機的企業執行長,卻可能是生活上的低能兒;一個人也可能是數學老師,卻在買東西殺完價付完錢後轉身就走,而忘了拿自己所購物品;也有可能是精明幹練的校長,卻怎樣都沒辦法將車停進路邊的停車格;課堂上地理可以考一百分,出門卻是大路盲的例子也所在多有。所以若是認清其實每個人都是瑕疵品,不完美是必然的,但也因瑕疵與完美的部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便較容易接納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故而現今所謂的智力不再僅偏向學術智商,而較偏向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智力應是一個人能有目的的行動,有理智的思考和更有效的應付環境的能力,包含了情緒智商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我們可以分五個層次從小來協助孩子開發屬於他們自己的潛能,為什麼要從小呢?因為能好好把握自己上半生的人,通常就能好好掌握自己下半生:
(1)知己:我們要能瞭解自己、面對自己、正確表達,這說起來很容易,人怎麼可能不了解自己?然而我們其實常忘了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易接受他人或社會投射的形象,「忘了自己」或「扭曲自己」去做些違反自己潛能優勢的事。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要常常協助他做了解自我的價值澄清以協助其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好的價值澄清問句,例如:「有考慮過其他選擇(方法)嗎?」「有考慮過可能發生的後果嗎?」「好的決定一定是能公開接受讚賞的決定,你能讚賞(肯定)自己的選擇嗎?」「你能明確敘述自己的實行計畫嗎?」
在我們能瞭解自己及面對自己後,習慣委婉表達及隱匿自己真正需求的民族性,正確表達可能還是一門功課!就如同我們很愛小孩,當他晚回家時,我們明明是很擔心的,但見到他時可能是氣沖沖的臉及一句:「跑到哪裡去了?」而不是:「今天怎麼比較晚?媽媽很擔心呢!下次會晚到家,要先打電話跟媽媽說一下!」孩子可能不知我們的擔心及我們有多在意他。孩子也可能因做錯事害怕被責罵,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害怕情緒時選擇撒謊、暴怒或是躲避行為,事後反而因未正確表達而引起更大的爭端。在臨床上也常有這類因無法正確表達而引起的誤會,我遇過因妻子晚歸想要丈夫接她,丈夫因手邊有事在忙,無法立即趕到而要她撘計程車自行回家,卻因以下的表達方式而鬧到幾乎離婚。夫:「你自己搭計程車回來啦!反正沒多少錢!」妻:「可是治安很不好呢!」夫:「你那麼老了會有誰要呢?如果計程車司機真的看上你,我倒貼他五百元!」而不是:「我現在剛好在忙走不開,你可能要等半小時,還是要叫無線計程車會較安全,號碼是…」也遇過相愛至深的老夫妻卻因不當的表達方式而在我前面吵到不可開交,妻子其實因擔心丈夫有高血壓而每天早起榨果汁給先生喝,而先生則因擔心晨起天氣涼而想提醒太太多加件衣服,但出來的對話卻變為如此,夫:「大人大種(閩南語)啊!你起來還不知道加件衣服,不要感冒了又牽拖我!」妻:「要不是要弄果汁給你喝,我幹嘛要起來!你那種病如果中風,一下死了就好,不然要死不活才會牽拖全家!」
所以正確表達應要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如何用「我」字開始的I- message 表達方式,依自己的角色立場作正向溝通,明確陳述自身需求或感受,而非選用易引起自我防衛反應的You-message溝通法。所以前述老夫妻的例子其實如果用I-message的正向溝通法,例如:夫:「我擔心你會感冒,起來要多加件衣服!」溝通效果可能會差很多!
(2)律己:一般提到律己,總認為是種情緒壓抑,然而解決問題的方法非要求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情緒要宣洩,但要宣洩得法,心理諮商領域常會提到情緒沒有對與錯,是表達情緒的行為才有對與錯,所以協助孩子找尋可行的情緒管理或宣洩法,也就是較利多弊少的途徑去宣洩情緒是從小就需注意的。剛開始時我們可以在孩子鬧過情緒後較平靜時找他談,請他自行分析剛剛行為表達方式的優缺點,下次若再遇到類似情境時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小學中低年級以前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話語或是圖畫表達,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寫下來以加深印象。
(3)勵已:尼采的超人論中提到:「身處順境中的人,才有悲觀的權利!」故而一般人常會說:「身處逆境中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所以若現眼前僅有一碗粥,只有已飽足或是平日生活優渥者,才會對粥的味道說三道四,若是身處困境飢餓不已的人,可能任何粥對他都是好粥,因為只有活下去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故而在生活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刻, 拒絕悲觀並鼓勵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我們常會鼓勵孩子的!
諺語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常覺得這句話應不是全然的描述機運,而應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在大難中能存活者,可能較其他犧牲者有較健全的心智、堅強的意志與強壯的身體,故而能大難不死,經過磨練的身心靈,只要他能繼續努力,必然比別人要更容易頭角崢嶸,所以「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者能成功,可能努力與拒絕悲觀的成分要更重些!所以若前述的律己行為,小孩選擇獨自哭泣,哭當然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法,但若是唯一方法,可能對解決問題缺乏正面效益,所以還是要回到勵己的層面,自助才能人助。而在鼓勵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上,認知性解決問題的步驟可能會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思考方式 , 其包括五個層次:(a.)我現在該怎麼辦呢?(b.)我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c.)我必須從中發現較具可行性的辦法;(d.)我必須做一個最好的選擇;(e.)我做得如何呢?這其中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時可輔以理性思考訓練,也就是好的選擇是以(a.)事實為基礎;(b.)能保護你的生活的;(c.)能使你更迅速達到你的目標的;(d.)能使你跟別人保持良好關係及防止人際衝突發生的。
(4)知人:前述的知己、律己及勵己三個層面是較偏向自我的關係,但人是群體動物,在接納自己後,要能活出自我,可能知人與睦人層次會更重要。所謂知人,是討論人與人間一對一的關係,最重要是要能培養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就是在人與人相處時能共享榮耀,也能分擔悲痛,能同時站在自己與對方的立場考慮事情,所以相處時能有自在感,我很喜歡自在這兩個字形容的感覺,是一種無入而不不自得的舒適,能真正接納自己的人,在與人互動時能自在,能活出自我的人,會讓與他相處的人覺得自在!
輔導上有些小方法可在家裡做,簡單有可順練孩子同理心,稱之為空椅法,家中可準備每個家人的名牌或是欲討論事件主角的名牌,要討論事件時將名牌置於椅子上,坐在哪張椅子上便須以椅子上名牌的身分用第一人稱,亦即I- message的方式陳述感受或想出解決方法。例如:在家中兄弟吵架,我們可在家中兩張椅子上分別放上哥哥及弟弟的名字,要求他們先坐在自己名字的椅子上,先以自己的身分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再互換椅子以對方身分但是第一人稱的方式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父母再協助做誘導與討論,但在協助做誘導與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記得提醒孩子真誠傾聽的重要性。在現今社會中,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不停的說,卻往往沒人能真正了解對方,溝通過程所散發出的訊息是:「我根本不想了解你,我只想說服你!」問題是不了解對方,如何能說服對方呢?所以站在對方角度看事情會讓自己更具溝通能力,透過前述類似角色扮演方式可培養同理心及多元思考問題的能力!
(5)睦人:所謂睦人即是討論人與群體的關係,每一個人皆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例如:在小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女兒/兒子、兄弟/姐妹、孫子/孫女、學生等角色,但隨著年紀增長,可能會增加丈夫/妻子、爸爸/媽媽、媳婦/女婿、工作職務等角色。睦人即希望我們能注意每個角色的要求,跟隨不同場合作角色轉換,便自然能達到人際關係的合諧。例如:跟爸爸說話的態度及可以要求的事會跟可以跟老師做的不同。孩子及成人的痛苦常是因我們不清楚在角色要求及活出自我中如何掌握分際,或是忘了跟隨場合轉換角色,例如:孩子回家期待的是媽媽,但身為老師的媽媽若忘了角色轉換,可能會讓孩子擁有24小 時的 老師,但卻沒有媽媽;職業軍人的習性可能會讓父母過於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警察的的角色會讓爸爸回到家跟子女溝通時仍像在問案。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身處於何種場合以做適當的角色轉換。
有次在新竹科學園區某大科技場演講時,聽眾便針對這個主題提到婆媳糾紛應如何做化解的問題,每次提到這種問題總是千絲萬縷,頗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感,因這形同兩個女人同時深愛一個男人,若男人不知如何自處,或是形同大小老婆的媽媽與太太弄不清自己的角色要求並做好角色轉換,這就如俚語所說:「你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天,你就勸他去請客;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年,你就勸他去娶媳婦;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輩子,你就勸他娶小老婆!」 但為了要讓身為科技大廠財務經理的提問者明白媳婦的角色要求,我徵求現有兒子的聽眾說一說自己對未來媳婦的想法與要求,聽眾一陣猶豫後便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只要兒子喜歡就好!」「只要對我兒子好!」「會做家事!」「脾氣好,人好相處!」「可以像女兒一樣!」答案中皆未提到賺錢能力、職務要求及幹練的特質,提問者慢慢明白當回到家是媳婦時,白天的精明幹練與賺錢能力可能不是這個角色的必要要求,跟婆婆告狀丈夫都不幫忙,數落丈夫缺點,更犯了要對兒子好的大忌!這也讓我想到有一次有位音樂系的女教授跟我抱怨,她的鋼琴教學鐘點費每小時至少三千,她不明白婆婆希望她每週至少有一次煮飯並在家裡一起吃的道理,套句她的話:「我煮飯、吃飯再加洗碗至少三小時,這樣不就九千元了,九千元出去要吃什麼東西都可以!」但這是一種角色要求下對長輩的尊重,我提醒她千萬不能這樣將所有時間皆鐘點費化,否則以後小孩跟他說話也須收諮詢費,晚上跟家人一起入睡,八小時後醒來是否要跟丈夫收兩萬四千元呢!聽完我的回應,她也不禁笑了出來!
摘錄自孟瑛如(2007):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接納自我、活出自我(中)。園區生活,113,78-80。
資料來源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40660/cm4k-1229652312-1585-747.d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