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說期末重點
第一節七○年代台灣小說發展概述
※七十年代台灣小說發展有何特色?
一、國際局勢引發台灣精神的覺醒-保釣運動與退出聯合國
二、現代主義的空洞引起超現實主義的興起
※游勝冠:現代主義合流了三股文學力量:民族主義論、本土論、社會改革派;共同要求:文學反應社會現實。
三、鄉土文學論戰的發展與影響
※1972「唐文標事件」。
※ 影響:葉石濤認為:
鄉土文學論爭已經不是文學路線的爭執而已,它關係到戰後整個台灣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各個層面,代表了人民在日趨孤立的環境下企求創新和突破,民主與自由的革新思想。這種潮流無疑的是有助於使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工業型態,它的根本精神,是紮根於台灣人民的朝氣勃勃的、力求上進的靈性。
可見,鄉土文學論戰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在文學界、政治界,在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都或多或少產生效力,影響不容小覷。尤其在文學界更是直接促使文壇湧現鄉土文學熱潮。
第二節七○年代台灣小說作家及其作品
一、六○年代鄉土寫實小說的延續
大河小說—李喬%26lt;%26lt;寒夜三部曲%26gt;%26gt; 寒夜-台灣土地開發寫到乙未抗日 荒村—描述文化協會和農民的組合%26nbsp; 孤燈---太平洋戰爭後期。
東方白---%26lt;%26lt;浪淘沙%26gt;%26gt; 廖清秀---%26lt;%26lt;第一代%26gt;%26gt; 陳千武--%26lt;%26lt;獵女犯%26gt;%26gt;
二、七○年代的鄉土小說家
陳映真-第一篇小說%26lt;麵攤%26gt; %26lt;夜行貨車%26gt;藉跨國公司批判帝國主義的經濟及文化侵略。
王拓-%26lt;金水嬸%26gt;%26lt;%26lt;牛肚港的故事%26gt;%26gt;%26lt;%26lt;台北台北%26gt;%26gt;
楊青矗--%26lt;工廠人%26gt;%26lt;工廠女兒圈%26gt;-作品多以工廠為背景,描寫台灣勞工生活所發生的悲歡離合,強烈指控不良制度帶來的資方對勞方的剝削。
三、女作家群的小說
李昂-%26lt;殺夫%26gt;%26lt;北港香爐人人插%26gt;。
蕭颯-%26lt;%26lt;少年阿辛%26gt;%26gt;%26lt;我兒漢生%26gt;。
朱秀娟-%26lt;%26lt;女強人%26gt;%26gt;%26lt;%26lt;破落戶的春天%26gt;%26gt;。
曹又方-%26lt;%26lt;碧海紅塵%26gt;%26gt;。
四、新崛起的小說家
洪醒夫-最能代表洪醒夫的小說寫作技巧的是%26lt;散戲%26gt;。%26lt;%26lt;黑面慶仔%26gt;%26gt;
張系國-%26lt;%26lt;地%26gt;%26gt;失根中國人在台灣尋根的欲望。
宋澤萊-%26lt;變遷的牛眺港%26gt;%26lt;%26lt;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26gt;%26gt;。
吳念真-%26lt;%26lt;抓住一個春天%26gt;%26gt;。
第三節黃春明及其小說<莎喲娜啦.再見>
新銳鄉土小說家中,素有「小人物的代言人」之稱的黃春明。
黃春明小說的風格轉變
※葉石濤將之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如〈男人與小刀〉等根據別人生活經驗而寫,在思想和藝術上還不能確立自己風格。
2.中期:〈鑼〉等描寫台灣農村、表現台灣社會在資本主義化及外來經濟的侵蝕下,台灣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和經濟的崩潰、以及許多小人物的悲劇。
3.後期:作品主要描寫城市生活,揭露開發國家的城市居民在外來經濟滲透下的災難,反應勞工困境;如〈沙喲娜啦˙再見〉、〈兩個油漆匠〉等。
※黃春明的城市小說分成兩類:1寫鄉土人物到城市謀生所產生的問題.2備受爭議的所謂「買辦經濟」「跨國公司」。
(三)黃春明在其他表演藝術的成就
二、<莎喲娜啦.再見>之情節內容
※、閱讀<莎喲娜啦.再見>可以有哪些思考角度?
(一)後殖民論述的建構
※所謂「後殖民論述」是脫於被殖民經驗,強調和殖民勢力之間的張力,並抵制殖民者本位的論述。它具有兩大特點。第一:對被殖民的經驗反省。第二:拒絕殖民勢力的主宰,並以抵殖民為中心的論述觀點。
(二)被殖民地去勢男人的無奈
當殖民者展現雄風,施暴於被殖民的土地和女人時,被殖民社會的男人必須隱藏自己性能力,方能生存。
※〈莎喲娜啦.再見〉裡的黃君終究扮演了「失勢」的角色。在殖民壓迫中喪失權力,眼睜睜看著自己國家、女人任殖民?發熱衣代言人怢洏峞A被殖民地的男人,恐怕在「失勢」以後,也唯有「去勢」的命運。
(三)舊殖民文化的檢視
※〈莎喲娜啦.再見〉中處處可見日本殖民台灣遺留的影響。除了篇名以中日與混合之外,小說中不乏後殖民描述,像唱日本翻譯歌、說日語,而溫泉旅社場景那一幕,更讓我們感受到日本文化洗禮之深。
(四)「再殖民時期」文學面貌的呈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教育的台灣知識分子而言,在思想心靈上認同中國,熟悉中國歷史地理,而對於台灣歷史文化茫然不知,當是共同現象。
※〈莎喲娜啦.再見〉呈現著兩個風貌,它一方面是知識份子試圖從心靈上去
殖民化的反殖民作品;另一方面也見證了台灣「再殖民時期」的文學面貌。
第四節陳映真及其小說<夜行貨車>
※、閱讀<夜行貨車>四小節的各個意義?
(一)長尾雉的標本
*一隻失去生命的長尾雉標本,象徵著只能坐視情婦被洋老闆性騷擾的林榮平,暗喻著依附在西方資本主義下台灣男人被迫去勢的命運。
(二)溫柔的乳房
※詹奕宏與劉小玲之間得忌妒情感與族群意識衝突,巧妙的化解於劉小玲溫柔的乳房中。象徵族群衝突可化解於母體(乳房)的回歸。
(三)沙漠博物館
誇國企業將台灣看做是待開發的沙漠,而經濟殖民的建立就好比是沙漠中的博物館,詹奕宏是捍衛台灣尊嚴的台灣男人。
(四)景泰藍的戒指
※從景泰藍婚戒到駛向故鄉的火車,陳映真暗示著詹奕宏與劉小玲的結合,代表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融合,其實也就是台灣與中國的結合力量,台灣才能夠擺脫被殖民的宿命。
第一節八○年代台灣小說發展概述
一、解嚴前後的社會分圍
(一)政治社會型態-美麗島事件
(二)經濟文化型態
二、解嚴前後的文學現象
(一)本土論述的推展-陳映真式的統派論調、宋澤萊式的獨派論調
80年代本土論述的最大意義,在於建構了「台灣文學」此一名詞內涵的雛形。
(二)政治小說的盛行---牢獄小說-施明正的<渴死者>和<喝尿者>以及王拓的<牛肚港的故事>和<台北.台北>
(三)女性作家的作品盛行1.女性小說家獨霸文壇2.揭示兩性的困境3.瓊瑤式愛情小說的重構
(四)拉美文學風格的震撼-%26lt;%26lt;百年孤寂%26gt;%26gt;的魔幻寫實技法。魔幻現實主義所展現的本土性與第三世界反獨裁的理念,則是發展本土寫作的依歸。
(五)大陸文學的引進
(六)後現代文學的提倡
第二節八○年代台灣小說之作者與作品
※八○年代台灣小說可發掘三類不同風格的作品
1.極具後現代之風的都市小說和後設小說2.批判國民黨政權的鄉土寫實3.魔幻現實小說。
一、後現代式的前衛書寫
※張大春指出鄉土文學論戰後的小說形式,一方面展開出具有爭議性的課題,一方面從質疑現實進而至顛覆小說敘述的本質。顯然此處的小說特質趨近於前衛風格的後現代書寫,最具代表性的是都市小說、後設小說。
(一)都市小說
※從「都市」演繹而生的消費性生活情節、疏離的語境以及另纇的空間結構,展演在文學領域,就成了「都市小說」的新文體。
林耀德賦予「都市」的定義為:「流動不居的變遷社會」-他不僅是都市文學的理論家,也是都市文學的寫手。
(二)後設小說
※就字面的意思來看,「後設」可說是「後來的設定」或是「後來的假設」。因此與其說「後設小說」是一種文學現象,毋寧說它是一種新的閱讀策略之下的產物。
※後設小說具有質疑、挑釁、顛覆、錯置等特質,其作品特色大致有以下幾點:第一、作者與讀者直接於文本中的交流對談。第二、形成文本中的「文本」。第三、作者自身成為被使用的語彙或舉證。第四、寫作過程的呈現。如:作者的假設或猶疑等等。第五、開放的結局。
二、鄉土寫實的政治書寫
※1.探究社會問題2.歷史重建議題;作家作品:林雙不〈小喇叭手〉、〈黃素小編年〉、施明正的〈渴死者〉……等。施明正-「私小說」文學形式的創作者
三、鄉土與前衛的混生書寫-魔幻現實
※1.向第三世界看齊(精神與典範)2.切合台灣社會情境(認同混淆等)3.書寫的技法突破。
第?發熱衣穿搭T節張大春及其作品<將軍碑>
※%26lt;%26lt;大說謊家%26gt;%26gt;是張大春發明的新聞小說,開創了小說新風貌。
二、<將軍碑>之情節內容
三、<將軍碑>的主題思想
※王德威把〈將軍碑〉當作台灣文學里程碑看待,他指出其特色不是「歷史」,而是「反歷史」,因為史實在約定俗成的傳述方式下,極可能被簡寫成一個名喚「歷史」的神話。
〈將軍碑〉表現了許多一般小說沒有的特色,最主要的就是巧妙的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時空突破觀念,其次是懷疑精神的歷史重構。
(一)魔幻現實主義的時空突破觀念
※對於張大春而言,魔幻現實主義這個沾帶若干矛盾的字詞之所以在八○年代的社會環境引人注目,其關鍵在於:「人們總是憑藉、夾帶著其對現實的信賴去營造神奇敘述的美感經驗。這正也意味著人們對涇渭判然的『歷史現實』和『志怪傳奇』各自喪失了相信的能力;也唯其當兩者相互穿鑿附會之後,敘述的美才有可能」。
※張大春在〈將軍碑〉中展現的魔幻現實書寫策略,不只是一種文字美學的模仿,而是藉此從歷史現實和志怪傳奇穿鑿附會的美感中,處理八○年代對歷史看法。
(二)具懷疑精神的歷史重構
※〈將軍碑〉中的將軍在小說起始就「無視於時間的存在」,並且能「周遊於過去與未來」,甚至在回憶過往戰場的殘酷,可能倒出兒子是所有冤孽的總和,而意圖「重新翻修他對歷史的解釋,編織一些新的記憶,塗改一些老的記憶」。也就是說,張大春藉著將軍或是失去記憶或是修改記憶的特質,點出歷史的建構性。
※八○年代中後期看待歷史的方式,確實抽離了對歷史的敬意,個人自由主義是的想像壓縮了歷史的衝擊力。張大春的〈將軍碑〉是這個世代的開端,兼具了預言的作用。從偏小說置疑「記憶」的功能,解構歷史的絕對,其為新世代讀者所重塑的歷史,這可能不具有歷史原本的功能和意義。
第四節宋澤萊及其作品<抗暴的打貓市>
一、認識台灣文學
※宋澤萊〈抗暴的打貓市〉向陽稱之為:「戰後台灣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純粹使用台語思考、寫作的短篇小說」,以及「使得台語文學由詩延伸到小說層面上來」。
※八○年代積極推動台語文學的理由,可得下列兩大特性,一是重建母語的鄉土回歸,二是建構使用台語話語族群的主體。
※陳建忠將宋澤萊七○到八○年代的作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現代主義時期,〈審判〉、〈李徹的哲學〉、〈紅樓舊事〉等作品。第二、鄉土寫實時期,《打牛湳村系列》、《等待燈籠花開時》、《蓬萊誌異》等作品。第三、政治小說時期《廢墟台灣》〈抗暴的打貓市〉等。
三、<抗暴的打貓市>之情節內容
(一)小說的結構形式
※〈抗暴的打貓市〉是一個半山政治家族故事。小說結構非常簡單,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一個病儂」、第二章「一條靈魂」、第三章「一副白骨」。
※故事情節從第一章開始鋪陳,先點出難主人翁患病的徵兆:第二章是第一章的補充說明,許多第一章出現的故事架構,在第二章以細節補充,藉此顯明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烘托出台灣歷史事件的指涉。第三章是故事的收尾,也是所有情節最後的補充。
※小說結構還可以視為一個圓心的三個同心圓。以刺殺經過和手術現場為中心圓,再往外擴增,共三次複述故事情節,相當具有創意。
(二)小說的敘述策略
※〈抗暴的打貓市〉是採用意識流及心理分析技法,我們卻發現小說的敘述策略是混合中國傳統的生死觀、靈魂出竅、佛教因果報應等觀念。
四、閱讀<抗暴的打貓市>
五、台語文字化
宋澤萊曾在〈台語文字化〉的文論中提到台語文字化的可能性,他認為要編寫台語常用字典、編一套台語音標、出版台語文章的教本、編輯台語批信集。因此我們可以說〈抗暴的打貓市〉具體實踐了小說文本的台語文字化。
(一)保留古代漢語的辭彙
(二)文白異讀的漢字
(三)以音界字的語詞
第七章九○年代台灣小說
第一節九○年代台灣小說發展概述
一、多元化的政治社會
(一)正面的政治改革與推動-1990由學生發起的「野百合」運動,以及民進黨發起四一七總統直選,是影響往後兩大政治活動。
(二)負面的政治影響與表現-張大春的<?發熱內衣梩鄘尷澈H徒>>和宋澤萊的<<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二、多元化的文學現象
(一)台灣文學研究的開展
※就整體的文學歷史而言,九○年代文學現象有著呂正惠所言特色,此即「『台灣文學』與『後現代』的對抗,大概會成為文學意識形態戰場上的主要事件」。
1.學術論文何研討會
※九○年代流行的三種小說:
(二)小說創作與流行
1.新感官小說2.網路小說:第一篇引發廣大讀者迴響的網路小說,大概非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莫屬。
3.大眾小說-情色是大眾小說重要構文元素。
九○年代的文學受流行文化影響的小說,呈現兩個極端1.受情色話題和網路現像的流行所牽制的小說,受讀者青睞。2.用前衛尖端詭複的語言揭示流行,寫出嗜血、暴力、情色,表現扭曲異化的現代社群脈動。
(三)文學影像化
※文學影像化最明顯幾個癥候:第一、作家走出書房,餐與電視節目或主持文化性節目。第二、將台灣文學改拍成電視劇。第三、作家傳記影像化。
第二節九○年代台灣小說之作者與作品
一、性別議題的作家與作品
(一)同志、酷兒書寫
※在新感官小說中,以男、女同性戀為主題的小說佔大部分,較之於同主題的前世代之作,這些小說「對於器官、體液也不在閃躲、甚至有時還誇大呈現,直陳人類對於情慾的耽弱、放縱、發洩、挑戰讀者的視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感官」。
(二)色、欲、情的異職質書寫
二、國族與世代論述的作家與作品
(一)歷史想像、建構與偏離
※九○年代最為台灣文學批評界稱道的學術理論是後殖民論述,因此後殖民論述所關切的主體建構,正式此台灣力圖釐清的課題
(二)家、族寫真與還原
※原住民文學大約在八○年代萌芽,初時稱為山地文學。
第三節朱天文及其小說《荒人手記》
三、閱讀《荒人手記》
※故事主題是縈繞在男同性戀的相關議題,而其表現的方式極為特殊,「擷取了時尚的、品牌化了的思想學術大師的理論段片,將它們轉化為感覺材料」,而後又在「經典電影理論、藝術家語錄、宗教教義,以致於占星術、廣告文案、色素週期表間穿梭遊走」,「大有六經皆我註腳的氣概」。
(一)從酷兒的認同到傷逝歷史-小說中呈現的「亂」與「迷」隱隱指向世紀末台灣政治的亂象。
(二)世紀末的愛情觀
1.《E.T.》與訣別的戀情
2.《夢中人》的耽美的愛情
3. 成瀨電影與無性愛情
(三)知識和權力的辨證
※《荒人手記》的「引經據典」實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抽掉援引的文本,全書將缺乏辯證的力量,而恐怕只是鮮美的裝飾花朵,盛開在九○年代的情慾公園。
第四節林燿德及其小說《一九四七.高砂百合》
※林耀德的小說運用「魔幻現實主義」,重塑鄉土寫實小說的歷史大河小說%26lt;%26lt;一九四七.高砂百合%26gt;%26gt;
二、《一九四七.高砂百合》之情節內容
三、閱讀《一九四七.高砂百合》
※小說共分十六章,情節演進隨各章出現的人物推陳,雖有歷史時間的跳躍,並且夾雜魔幻現實、後設等書寫技巧,但是只要把握住人物的脈動,就能掌握全文的發展。
※閱讀《一九四七.高砂百合》論述歷史時,可以有哪些思考角度?
(一)逆讀台灣史
※《一九四七.高砂百合》擺明了將時間停滯在二二八事件(或是事變)的前一刻。全書的敘述時間很短,從2月27日午後到子夜子時,但是穿插了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空間的糾葛錯置,和各種魔幻現實元素的應用,使整本小說的閱讀充滿朗誦史詩的情趣。
※另一個逆讀歷史方式,是將組合台灣歷史命運的人種於1947年2月27日這天匯聚一堂,這種只有夢境才有的凝縮作用,市以時間排序的歷史紀錄無法表現的。(二)反省固有文化的消逝
※建構台灣史的人總是宣稱自己是在建構台灣主體性,可是又同時在消解文化淵源、父祖傳統,所以林耀德的筆下要悲要嘆,他是既悲嘆原住民,也悲嘆漢人,這兩者的主體失落,有很大成分在於固有文化的消弭。
(三)神話歷史的魔幻現實
※有論者以為「歷史與神話相輝映,現實與魔幻相交織,無疑是《高》書中最引人注目的兩大特色」。< 發熱衣挑選方式 b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