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萬世不朽的身軀--中外古屍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bKwm.HqUBR0jG0QNsw6Dvy.A/article?mid=5694&next=5693&l=a&fid=6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williamcarmmaddie8theodogeorgeivory6淋症
萬世不朽的身軀--中外古屍
古屍的分類--乾屍  --------------------------------------------------------------------------------%26nbsp;%26nbsp;乾屍比較常見,是整個屍體乾燥的結果。它的特點是:「週身灰暗,皮肉乾枯貼骨,肚腹低陷」。乾屍又可分成兩大亞型: 1. 人工乾屍%26nbsp;%26nbsp;一種就是國外通常所報道的乾屍,即木乃伊,它們在死亡後都經過處理:剖開體腔,取出內臟,屍體用熱溶的松香澆灌,然後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顱內、乳突小房內均有松香。此類應屬人工乾屍。如古埃及法老死後,經人工脫水和用樹酯香料處理而製成的木乃伊。另一種則是國內所發現的棺內乾屍。主要由於墓地地勢高爽,地下水位低,加之棺和墓內密封程度高,棺不漏氣,所以沒有受到地下水及濕度的影響。而棺內的腐敗過程和氧化過程耗掉了留下的氧氣,形成缺氧環境;加之屍體組織和一些物質的分解產物,不利於腐敗細菌的生長繁殖,屍體的腐敗便逐漸停止下來。屍體水分滲出體外,被殮裝、棺木或棺內存放的燈心草、木炭、石灰等吸水物質所吸收,屍體便逐漸於化而形成乾屍。因此,可以認為,凡是屍體埋葬前進行過防腐、取臟器、澆灌松香或棺內放入吸水物質等人工處理所形成的乾屍,稱之為人工乾屍。%26nbsp;%26nbsp;2. 自然乾屍%26nbsp;%26nbsp;指那些未經人工處理,主要由於埋葬環境乾燥導致屍體脫水而自然形成的乾屍。比如新疆的樓蘭古屍就是由於該地區地勢低凹,氣候乾燥,降雨量極少,屍體僅以粗製毛布和羊皮覆蓋,上面壓一層干樹枝和沙土,並無密封良好的棺槨裝殮,故屍體周圍可接觸外界流通的空氣,在炎熱乾燥的荒漠之中,體內水分很快蒸發,對細菌生長繁殖極為不利,即便已開始腐敗的組織也逐漸減慢其腐敗過程,最後處於靜止的平穩狀態,使屍體保存下來。電鏡下觀察到皮膚、軟骨、橫紋肌、腎、腸等組織中出現大量的細菌或和細菌芽抱結構,足以說明死者體內發生過細菌繁殖過程。這些細菌與機體組織自溶、分解相互作用,使部分組織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由於乾熱環境的影響,屍體水分大量迅速減少,細菌生長和屍體組織腐敗較快受到抑制,這也是使樓蘭古屍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又如哈密古屍,其情況與樓蘭古屍類似,其墓葬地點是深人戈壁荒漠之中的一處偏僻的綠洲。地勢低凹,海拔只有200米,周圍是一片戈壁荒漠,氣候特別乾燥,有「哈密的吐魯番」之稱。哈密縣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34.1毫米,濕度年平均為40%~50%。可見古墓地所處的環境是十分乾燥的。而哈密古屍所在的墓穴和墓室十分簡陋,墓頂封土很淺,葬具不密封,這些因素會造成屍體與外界流通的空氣接觸,在極乾燥的環境中,屍體內的水分便很快蒸發。與此同時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屍體的腐敗也就停止,並較好地保存下來。TOM專稿%26nbsp;%26nbsp;古屍的分類--屍蠟%26nbsp;%26nbsp;--------------------------------------------------------------------------------%26nbsp;%26nbsp;  屍蠟多見於浸在水中或埋在水分充足、潮濕多鈣和鎂等物質地區或泥土裡的屍體,在屍體表面或體內脂肪組織中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堅實的脂蠟樣物質,有油膩感,可以壓陷,但脆而易碎。%26nbsp;%26nbsp;  屍蠟較乾屍少見,其蠟化的變化一般僅見於皮膚及皮下脂肪,因為屍體在蠟化過程中,腐敗大都仍在進行,局部形成屍蠟後,屍體其他組織,尤其是內臟,則大多已毀壞。國外關於屍蠟的報道較多。但國內尚未發現典型的屍蠟,不過,很多古屍都有屍蠟樣的改變。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環境雖然乾燥,但由於屍體一部分已干化,其水分就足以供屍體的另一部分形成屍蠟。TOM專稿%26nbsp;%26nbsp;古屍的分類--鞣屍%26nbsp;%26nbsp;--------------------------------------------------------------------------------%26nbsp;%26nbsp;  鞣屍多形成於酸性潮濕土壤或泥沼地區。屍體處於溫度較低、空氣不流通的酸性泥沼中,腐敗菌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腐敗變慢或停止下來。酸性泥沼中含有大量腐殖質,富有單寧物質和多種腐殖酸。很可能是這些物質的作用,使屍體皮膚呈暗色,變得非常緻密,猶如鞣皮;使肌肉和臟器被脫水,部分蛋白質被溶去,因而肌肉及內臟體積縮小,重量減輕;使骨骼和牙齒的鈣質溶解,使骨骼變軟如同軟骨,容易用刀切開。這類古屍更為少見。1950年~1953年在丹麥的一些泥炭沼澤中發現幾具2O00多年前的古屍,其中一例為典型鞣屍。在我國歷代古屍中,僅發現一例,即上海浦東東昌路明代古屍,經鑒定為鞣屍。TOM專稿%26nbsp;%26nbsp;古屍的分類--濕屍%26nbsp;%26nbsp;--------------------------------------------------------------------------------%26nbsp;%26nbsp;  在我國歷代古屍中較多見的是由於棺槨密封,又埋於深土中,並皆浸泡在棺液中,屍體體表濕潤,皮膚有小顆粒、散在的、少量的結節(即「皮疹」),而內臟表面有著少量的脂肪酸鹽顆粒。因此很難說是屬於屍蠟一類。當然,與鞣屍、乾屍等的差別就更大了。對於這些不典型的屍蠟,有的伴有部分脫鈣或無明顯脫鈣的,有的學者曾提出過這些古屍屬於特殊類型。參考國內關於古屍研究的報道,發現目前這些「不典型屍蠟」或屍蠟與鞣屍的混合型等不能明確分類的古屍,為數不少。故可以考慮有個比較統一的分類法,是否可以把這一類古屍,即出土時浸泡在棺液中,其外形完整,內臟俱全,肌體豐滿,尚有彈性,四肢關節尚能活動;解剖時,肌肉組織層次分明,血管神經完好無損;鏡檢下組織結構保存也較良好,在某些組織中還能找到細胞結構;這類古屍的皮膚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鹽結節,骨質也或多或少有脫鈣現象,稱之為「濕屍」。 TOM專稿 %26nbsp;%26nbsp;史前人奧茲乾屍 木乃伊頭部 埃及嬰兒木乃伊 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26nbsp;%26nbsp; 綠色眼珠的女乾屍 九華山仁義法師法體%26nbsp;%26nbsp; 釋仁義,俗名薑素敏,1911年出生於吉林省通化市一個富裕的家庭,幼小信佛,持咒誦經,從不間斷。%26nbsp;%26nbsp;十七、八歲時,薑素敏潛心學醫,主攻中醫學的精髓--針灸。%26nbsp;%26nbsp;194O年秋,薑素敏奔赴山西五台山,在顯通寺落髮出家,取法名仁義。出家後,仁義一心向道,潛心修持,深入經藏,震禪並重。1942年,仁義人瀋陽中醫學院鑽研中醫學4年。%26nbsp;%26nbsp;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仁義毅然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26nbsp;%26nbsp;195年隨軍奔赴朝鮮,在朝鮮的3里,仁義不辭千辛萬苦、在戰場上搶救治了無數傷殘軍人。%26nbsp;%26nbsp;1953年底仁義回國,被按排在吉林通化206軍醫院。%26nbsp;%26nbsp;1954年被派往瀋陽大南開聯營中醫院針灸科。%26nbsp;%26nbsp;1958年調人環城衛生院。%26nbsp;%26nbsp;1963年,仁義下放在二邊江鄉三邊江村。%26nbsp;%26nbsp;1976年,仁義回通化市老站前自辦診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仁義法師見因緣成熟。1982年再度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其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26nbsp;%26nbsp;1983年,仁義法師朝禮九華山,先後住過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廟,最後駐錫通慧禪林,並傾其所有,修復寺廟,重振通慧道場。通慧禪林修復後,仁義法師不顧年高,又外出弘法行醫。她赴邯鄲、奔石家莊、走渾源、上五台。一路修廟,一路行善、一路結眾生緣。%26nbsp;%26nbsp;1995年4月,仁義老師太從五台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同年農曆10月初了日晚7時圓寂,享年85歲。其弟子思尚法師遵囑,按佛教儀規將其坐缸存放。%26nbsp;%26nbsp;1999年1月2日(農曆98年11月15日),思尚法師和修賢法師打開存放已3年零兩個月的坐缸,見仁義老師太端坐在缸裡,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餘,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清晰。摸摸身體,還有彈性。更令人驚奇的是,老師太的女性特徵已無痕跡,入缸時十指相向的手勢已有變化,右手稍有提高,作撚針狀,這是她幾十年來給病人扎針的姿勢,仁義法師真身現供奉在九華山通慧禪林內。%26nbsp;%26nbsp;九華山大興和尚法體 釋大興,字了維,俗名朱毛和,又名朱萬全。他身材欣高,骨骼寬大。雖然瘦骨嶙峋,精神卻很矍鑠。1894年即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亥時生於安徽省太湖縣牛鎮鄉朱家村。7歲時被壞人拐帶外出二年,9歲時被家人找回。1918年隨祖父朱漢臣到安徽屯溪市蓮花塘學佛,後因南北軍閥混戰被迫當兵6年;1925年逃到九華山百歲宮出家,禮常法和尚剃度為師,在寺內從事擔水挑糧苦勞動事務多年;1931年在南京吉林萬壽寺求受果慧大和尚具足戒,隨即禮朝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三大名山;1936年返回百歲宮;他著重禪淨修持,勞靜結合,當水頭五年,每日領眾挑水供全寺僧眾飲用。%26nbsp;%26nbsp;1947年到青陽縣城東鄉火焰山寺安住,1958年來到九華後山雙溪寺放牛,一生艱苦樸素,無憂無慮,食物不予選擇,對人無分別心,生活一切隨眾。他經常飽一餐,餓一頓,有時燒一次能吃幾天。但他卻能天天堅持練氣功,練得步履輕盈,行走如風,並且還會用氣功給人治病。他常上九子巖,在金喬覺修煉15年的磐陀石上閉目養神,暗運氣功,精心修煉,超凡脫塵,如雲頭上落下的神仙。他行住坐臥常念「空空空……」,「空」字不離口,善喜顛倒妙語,經常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被別人問不窮,駁不倒,眾尊如濟公,令人尋味。%26nbsp;%26nbsp;1984年秋他轉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念佛不停。同年12月送紅、白糖5斤交雙溪寺常住供眾,並向當家師釋海量告假要走,當時還不知道他要到什麼地方去,於1985年夏歷二月上旬不慎摔倒,終日坐臥持念阿彌陀佛,臨終三日不食,於同年2月17日零時5分,他響亮地念「阿彌陀佛」數聲,眾僧聞後皆來他室同聲念佛。遺言:「我是百歲老人,不願火化。」遂吉祥臥笑西歸,享年91歲。%26nbsp;%26nbsp;大興和尚圓寂後,按佛制處理遺體,盤坐裝缸,缸內皆用木炭圍裝全身封缸,準備7天後舉行火化。但第四天當地群眾強烈要求保留其遺體,並派代表柏帶子等人來雙溪寺表達願望,隨眾願,於第七天後將缸搭上稻草圖棚。奇哉!很多牛到圍棚缸邊不吃圍棚之草,又不擦癢,於1986年由當地群眾自願出工施資,建成圓形磚塔並立有紀念碑。%26nbsp;%26nbsp;1989年就大興塔處建安靈堂一所,同年冬月15日21時拆塔開缸,見此妙像稀有,堪為裝金供奉,呈報九華山佛教協會,經上級領導蒞臨現場驗證,同意裝金供奉,令其善男信女朝拜參禮,廣種福田。%26nbsp;%26nbsp;大興和尚在九華山修持6O餘年,行住坐臥念念不忘念佛,始終如一,終日不愛休息,日常下山閒遊自在,每至村落,方便治病,手到病除,不收分文,因此深得群眾尊敬,此即為群眾要求不火化之原因。實現了他生前所說的話,也遂了他的心願。他的肉身應跡,佛教界認為證實了戒定慧三學之真功夫不可思議,修行人之身心具有殊勝深造奧秘的妙用。%26nbsp;%26nbsp;九華山無暇和尚法體 被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百歲官,是為祭奠活了一百多歲的明代高僧海玉而建造的。%26nbsp;%26nbsp;海玉,字無瑕,是河北省宛平縣(現屬北京市)人。他生於明正德八年(1513),卒於天啟三年(1623),他自幼信佛,嘉靖六年(1527)即開始雲遊名山大寺。他訪過峨嵋,住過五台,以後才輾轉來到九華山。無瑕和尚來到九華,見這裡山青水秀,適合修行,便在東崖摩空嶺的摘星亭旁一石洞中藏身苦修。他長年採集山中的黨參、黃精、野果,並以此充飢。從來不外出募化,也不接受施捨,一直活到110歲。無瑕和尚死後三年,容顏仍像生前模樣,僧徒們進尊稱無瑕為「百歲公」,特將他肉身裝金,建庵供奉,庵名「百歲庵」。明崇禎三年(1630),皇帝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踢庵名為「百歲宮」。以後遭焚,又陸續擴建,遂創成「十方叢林」的大寺。現在百歲宮前所懸「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匾額,為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所書。%26nbsp;%26nbsp;無瑕這位生前默默無聞的和尚,死後卻聲名大振。這是為什麼呢?這與他以全部心血來抄寫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有關。據九華山僧徒傳說,無瑕和尚一共活了126歲。生前他為了弘揚佛法,傳之後世,曾在石洞中以石板為桌,石塊為凳,破指(一說劃破舌頭)取血,用毛筆蘸血和金粉一筆一筆地抄寫《華嚴經》。他不分寒暑,不分晝夜,總共用了二十八年,終於抄寫完了八十一卷經文,放在他的右腿旁。然後他又寫好了自傳,放在他的右腿旁,堵上洞門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又過了三年,明崇禎皇帝於睡夢中看見九華山有菩薩降世,便派欽差上九華敬香。欽差在東崖頂上發現了那個石洞,打開來一看,只見洞中一位長老端坐如生人,他的身旁放著一部「血經」。再翻看他的自傳,知道他活了126歲。崇禎皇帝聽到回稟後,即令修建寺廟,賜封為「百歲宮護國萬年寺」,裝金供奉無瑕和尚真身,並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26nbsp;%26nbsp;九華山又出了個菩薩,當然是山僧們的驕傲。所以自明代以後,歷代山僧都將無瑕和尚真身和那部「血經」奉為珍寶,並一直完好地保存下來。無瑕和尚苦修的功德也一直為眾僧徒稱道。%26nbsp;%26nbsp;近人有詩寫道:%26nbsp;%26nbsp;虔心佛法數無瑕,渡盡劫波成菩薩。%26nbsp;%26nbsp;血寫經書傳百世,朝山信士每登闊。%26nbsp;%26nbsp;新出土的南京古屍%26nbsp;%26nbsp; 泰州古屍出土時情景%26nbsp;%26nbsp; 1980年11月,在泰州市郊的一座明代古內出土了兩具古屍,一男一女,保存完好無損。據墓誌記載,墓主是徐藩夫婦。徐藩生前官居工部右侍郎,,埋葬年代為明嘉靖十一年,距今460多年。出土時男屍浸泡在深黃色的棺掖裡,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13層衣服之中。屍體長165厘米,重23.5千克。屍體濕潤柔軟,外形完整,皮膚呈淡黃色,毛髮、鬍鬚、睫毛等清晰可見,手指甲均保存完好,軟組織有彈性,四肢和大關節都能活動,內臟器官也保存良好。%26nbsp;%26nbsp;古屍出土時,皮膚呈淡黃色至深黃色,由於立即用塑料薄膜袋充氮密封,並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屍體顏色變化很小。%26nbsp;%26nbsp;身著官服的顧從禮屍體%26nbsp;%26nbsp; 頭戴鳳冠的顧夫人%26nbsp;%26nbsp; 顧從禮之妻為誥命夫人,出土時頭頂鳳冠,珠寶玉石鑲嵌其間,頗有貴夫人的氣派。%26nbsp;%26nbsp;正在解剖的古屍%26nbsp;%26nbsp; 哈密古屍%26nbsp;%26nbsp; 哈密女屍身穿紅色彩條毛布袍,外披羊毛大衣,可能死於寒冬之時,衣服血污斑斑,黏附在身上。長長的金黃色的頭髮梳成從兩邊分開的髮型,兩邊又各梳成3根小辮子,然後各由3根小辮子彙編成一條大辮子。可見「新疆姑娘辮子多」是早在3000年前就有了。她肌肉發達,顯示生前健康的體形。濃密的汗毛,還清晰可見。她還保持著3000多年前那寬厚、豐滿的形象。根據她的髮色、髮色和其他特徵可以判斷她是一位古代新疆少數民族婦女。樓蘭孔雀河古屍 (美啊!) 樓蘭鐵板河古屍 這是新疆鐵板河古墓出土的一具屍體,為女性,保存良好,面目清秀,面容自如,神態安詳,鼻樑高窄,眼睛深凹,口微微張開,胸部、四肢肌肉豐滿,毛髮、皮膚、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長長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見。深褐色的頭髮蓬鬆地披在肩上,皮膚呈古銅色,身體強壯。根據人類學研究和骨骼系統X線攝片分析,此古屍是新疆古代的少數民族,年齡在40-45歲之間身長152厘米,體重10.7千克。%26nbsp;%26nbsp;古屍出土時,上身裹著一塊粗毛巾,在前胸交裹處用削尖的小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加工過的光板羊皮。頭上戴有一頂氈帽,帽上插有兩支燕翎。腳上穿了一雙翻毛皮自縫的鞋子,沒有襪子。%26nbsp;%26nbsp;金壇出土南宋太學生周瑀屍體%26nbsp;%26nbsp; 1975年7月,江蘇省金壇縣一座南宋古墓裡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據考證,他就是南宋太學生周瑀。剛出土時,墓主周瑀浸泡在無色的棺掖中。從出土現象判斷,系地下水滲入所致。棺地底放有大量燈草,用作乾燥劑。屍體仰臥直肢,外形保存完整,毛髮俱全,皮膚呈棕黑色,軟組織有彈性,肌體大小關節都能活動。%26nbsp;%26nbsp;明代揚州城防將軍喬健庵屍體%26nbsp;%26nbsp; 江蘇揚州出土一男一女兩具明代古屍。他們生前是一對夫妻,死後都成了不腐之身,實在難得。丈夫曾是明代揚州城防將軍,長鬚美髯,體魄魁梧。夫人卻滿頭白髮,身材苗條,一雙玲瓏小腳,一派明代貴婦氣質。%26nbsp;%26nbsp;新疆男性古屍%26nbsp;%26nbsp; 古屍的胸廓前壁%26nbsp;%26nbsp; 古屍的氣管和大血管 古屍的消化器官全貌 古屍的心臟%26nbsp;%26nbsp; 古屍的泌尿系統全貌%26nbsp;%26nbsp; %26nb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