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國群英在秋光中相遇
《三國演義》一直是我最鍾愛的古典小說,它是以史為材料的藝術創作,「演史」以「取義」,同時處理歷史的政治秩序與個人的生命秩序。今日上陽明山參加研習,聆聽 李志宏 老師深入討論此書,以「分析的眼光」處理對材料的感受與理解,再用「理會的眼光」思考呈現的形式。
老師以為,演義小說中的「虛構」,乃參考歷史又超越歷史,是一種創造性的改造與詮釋。作者從人物的出、退場進行思考,以通俗的語言改造歷史以取義,適應廣大讀者需求。書中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說法,挑戰、質疑正統的宗法秩序,是以對黃巾之亂並無貶抑,為其後的群雄逐鹿、取而代之預作伏筆。
在老師精闢的說解下,我深深覺得《三國》不僅是歷史文學,更蘊含了人生哲學。一般人解決生命困境的願望模式,無非是夢、希望或烏托邦,而三國的願望模式,則是理想的君、臣與國度之追尋。羅貫中置身於元末明初,當時有數個政治集團欲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