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微妙的秩序---北京演講稿(四)

微妙的秩序---北京演講稿(四)
三.如何往下做?---具像與抽象  西洋繪畫藝術中從中古時期的繪畫形式,至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已將透視之立體結構發揮的令人著迷,但人終究善變的,隨即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乃至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時,皆在屬具象範疇內變換,為期約有五百多年之久,從印象畫派至野獸畫派轉移至受光影變化與感官感受時,開始有脫離具象的徵兆,延伸至表現主義刻畫內涵精神又發展至超現實主義的顛倒視覺感官,也有約一百年的演變後,才開始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畫風,但從1945年至1970年短短二十五年間,從抽象表現主義---具體繪畫---新寫實主義與行動繪畫---普普藝術---照相寫實---具象繪畫,其中過程的變化莫測及驚人速度,可看出人類視覺的不滿足感及現代人要求迅速的貪婪,二十世紀末,繪畫已像大熔爐般的攪和在一起,這是累積千百年的經驗及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意識形態轉換的一種現象,具象繪畫裡也包含著許多抽象畫派的抽象精神!而紋身藝術從原始演變至現代,現代紋身藝術已經將具像與抽象兩種精神結合的非常完美!
  在具像方面現代紋身藝術已經做的很好,我們紋身已從臨摹漸漸走進創作階段!而未來的紋身藝術創作中,除包含%26quot;工%26quot;的具像細膩精神外,也會包含著抽象精神,何謂抽象?其實我們不用把抽象這個名詞看的太過艱深!抽象感就好比現在我與大家對談中間這個無形的東西!而剛剛一開始談過的---"藝術先於科學"---也就是說抽象藝術感是早就存在的,只不過我們很少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去解構它,而我們用科學去解構藝術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再結構!讓現有的紋身藝術?鞋墊顗野糽R力!
  *解構藝術的目的是為了再結構!  現在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來說明解構紋身藝術早已具備,而我們可以更為善用的抽象表現!這也可能是現代紋身藝術的未來性!
這個故事是我在科學人一書裡所看到的一篇論文介紹....
■泰勒(Richard P. Taylor),專研帕洛克的繪畫,並取得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藝術理論的碩士學位。泰勒原本是新南威爾斯大學凝態物理系系主任,受到帕洛克的繪畫吸引而研究藝術。
何謂「碎形」?
圖---碎形
■曼德布洛在1960~70年代研究複雜性時,發展出碎形幾何學。他稱之為「碎形」,意在表示這些形狀的破碎與不規則。
■碎形會展現自相似性。這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放大它們,都長得很相似;一個結構的一小部份,看起來就像整體一樣。
■例如假樹顯示的圖案,在不同放大尺度下都精確重複。真樹的圖案則不會精確重複。幾乎所有自然界的圖案都只遵守統計上的自相似性,而不會有精確重複性的情形產生。
  泰勒(Richard P. Taylor)向來就對帕洛克的作品非常感興趣,因為他不僅是一位物理學家,也畫抽像畫。1994年,他甚至決定揮別科學生涯,全心作畫。他離開了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物理系,到英格蘭的曼徹斯特藝術學院就讀,該校的繪畫課向來以讓學生「率性發展、自力更生」著稱。在一個陰冷的二月天,校方把他們滿車的學生載往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荒野,告訴他們有一整個禮拜的時光可以畫下所看到的東西。可是猛烈的暴風雪使他們的任務泡湯了,於是他和幾位朋友留下來,並想出讓大自然為他們作畫的點子。
  他們的做法是,把風雪吹落的樹枝集結成大的結構?涼感衣哪裡買憿A其中一個部份就像是一張巨大的帆,在暴風中擺動。它們的運動會牽動另一頭裝有顏料罐的部份,於是顏料就會依著風的軌跡滴在地上的畫布。由於另外一個大風暴也開始逼近,他們決定躲到室內,讓那結構體獨自在夜裡作畫。第二天風暴過去了,他們非常驚訝!留下的畫活像是帕洛克的畫作!他們把這幅圖命名為「意外的帕洛克」
圖---海藻.「五噚深處」.意外的帕洛克
(見右圖。圖由上至下分別是︰海藻所造出來的自然圖案、帕洛克1947年的畫作「五噚深處」,以及泰勒(Richard P. Taylor)經由風暴所形成的「意外的帕洛克」。)
帕洛克說過一句名言---「我關注的是大自然的韻律」
忽然間,帕洛克的秘密似乎已經歷歷在目:他作畫時必然採用了自然界的韻律。那一刻,泰勒領悟到必須重拾科學,才能確定自己能不能找出帕洛克畫中韻律的蛛絲馬跡。
他們的樹枝畫「意外的帕洛克」暗示著帕洛克繪畫中看似無序的渦漩,或許也含有某種微妙規則,說不定「意外的帕洛克」與帕洛克的圖還可能是碎形!
他們把帕洛克的繪畫掃描進電腦裡,這是研究的第一步,接著利用電腦的分析可以算出這些圖案的統計性質。他們分析中檢視的圖案,尺寸由小至一個油彩的小斑點,大到約一公尺都有。令人非常驚訝的是,這些圖案竟然是碎形,而且不管在任何尺度範圍內,它們全都是碎形,其中最大的圖案比最小的大1000倍以上。原來早在人們發現自然界碎形的25年前,帕洛克就已經畫著碎形了。
■碎形的特徵是由它們的「維度」(亦即複雜度)來界定,他們把「維度」簡稱為"D值%26quot;,例如,一條碎形線的維度是介於1與2之間。
圖---維 幹鞋
這個始料未及的發現,把他向前推一步想:究竟帕洛克繪畫裡的碎形性質,是否為畫作討人喜歡的原因?物理界的研究人員開始探討碎形圖案造成的%26quot;視覺偏好"約有10年了。利用電腦產生的碎形,各有不同的D值,IBM華生研究中心的發現,人們較偏好的碎形圖案,其D值為1.8。可是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使用另一種電腦方法產生碎形時,卻得到1.3這個較低的偏愛值。這個差異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並沒有任何一個特別的D值是討人喜愛的,或許碎形之美是取決於它產生的方法。雖然如此,泰勒仍認為有個大家都喜愛的D值存在。
為了要確定自己的認為到底對不對,泰勒再度尋求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專研視覺感知的三位心理學家。他們一起研究了碎形的三種基本類型:自然的(例如樹木、山巒與浮雲)、數學的(電腦模擬),以及人為的(帕洛克繪畫中的部份截面)。在視覺感知的測試中,受測者對於D值1.3~1.5有一致的偏好,而這和圖案的來源無關。後來,泰勒還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合作,證明了這種視覺鑑賞會影響觀賞者的心理狀態。他們發現中庸的D值會使人們放鬆。雖然這些發現還是很初步,但有趣的是,我們周遭自然界裡的碎形,D值也在這個1.3~1.5範圍內,例如浮雲的D值就是1.3。
帕洛克作品中的D值是多少呢?答案相當有趣,從他開始做滴彩畫起,D值與年俱增,自1945年的1.12到1952年的1.7,甚至在帕洛克銷毀的一幅畫作裡更達到了1.9。奇怪的是,人們比較偏好低或中值,帕洛克卻要花10年的時間來改進他的滴灑技巧,從而得到高D值的碎形。不過,中庸D值會使人們放鬆,但高D值所造成的錯綜複雜給予的視覺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